修身講義——「信願行」與「戒定慧」《般若心經》淺解 之五


領悟『般若』的過程

  達到「般若」的三個階段,好比我們學習,先知道理論,然後去實驗考證,一次多次,最後驗證成功,發現真相,明白道理。

文字顯示智慧 觀照探究驗證 洞察宇宙人生

學習道理
初步認識

進行觀察
實踐驗證

發現真相
領悟原來

  文字般若即屬於理論。凡夫認識真理,不論閱讀道佛經籍、或是聆聽講話,這是聽經聞法而「聞慧」不可免的第一步。但語言文字終非般若,只是為解說般若深義妙理,令人明白真理而借用的一種手段、工具,所以又名叫方便般若

  只講理論為之空談,佛門道門不是單講理論而不注重實踐驗證的,所以文字般若之後,便是觀照般若,這是驗證和實行的重要階段。道門佛門講「信願行」,是對真理接受的正確態度,是下決心去努力實行,知行並重,知行合一,知道了真理就去做、就去行,至少去驗證。就像研究科學的科學家,放下書本便到實驗室,實驗完畢便又回到書桌前,把實驗的結果分析,與理論相印證一樣。但道佛門中人的實踐驗證,目標更高,所求的是真理實相、洞察宇宙人生、了悟性命生死,而並非簡單地認識一個人、看一個物件、處理一件事,特別不能偏執,不被假象迷惑,那便須避免受個人妄心的干擾、執著的影響、情慾的牽引,所以實行觀照,需要有很強的「觀照力」。

經、律、論三藏
佛祖身教言教,說法四十九年,後來在湼槃前,託付的弟子進行結集,而有佛經三藏十二部
經藏佛祖所說法的結集
律藏是僧伽戒律的結集,以便各出家在家弟子遵守
論藏是把佛經中艱深難懂的地方闡述論釋,以便後來學習者容易掌握

觀照的力量產生於「持戒」

  救世大士於戊寅年二月廿四日(1998/3/22)勉勵金蘭壇人曰:「佛經當中精簡至要,首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,解其真義,悟而明之,修而行之,功而成之,則有待各位新秀力而行之。」又曰:「只要悟悉佛理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自能度一切苦厄。解其真義,悟悉佛理,即是文字般若的學習;行深般若,便是觀照般若的功夫。道門動靜早晚、修真靜坐,佛門靜坐參禪,或作觀想、或者念佛稱名、或修律儀、或修密宗、或讀經等,都是具體的方法。

  然進行觀照,好像在暗室中看物,先須有燈照,方能見室內各物,這燈光喻意一種力量,所謂「觀照力」,主要來自於「六度」中的「持戒」「禪定」,能生出般若「智慧」,佛學中稱為「戒定慧」。

  修道修佛,入手第一步是受戒。佛家在家學佛者有三皈 (佛法僧) 五戒,道家入道基本戒亦是三皈 (道經師) 五戒,只三皈依的內涵略別,五戒則完全一樣。佛家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另受比丘戒,內容更多更嚴,因為比丘是處於師範的地位;而道門在基本戒之後,亦另有三清大戒,即乩文中常稱的「三清四正」,擴及身口意、言聽視動方面,亦是作為模範、師範的地位。受戒的意義,就是改變生活的方式,使能夠產生觀照力。持戒是制心治心的初步法門,戒律越嚴,則身心煩惱越少,智力便越強,這是由於自淨其心,使自心不參與擾攘的外境,不因物而使心受牽引而勞累,物慾不影響自心,「常能遣其慾,而心自靜;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慾不生,三毒消滅(《清靜經》),六根不受六塵所引動而奔逐,則心便靜定,靜定便能生智慧。所以 救世大士勉勵我們曰:「初修之士,習戒定慧,消除孽障。(2004/5/16) 這是很重要的。

 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