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真講義 --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

 

  無為清靜除了可將心性淨濾、收攝歸正、性命歸根,返回先天之純樸、本來之面目,更是超出陰陽的門戶;其理玄妙無窮。【文始真經】五鑑篇•第十四章:『…天地雖大,能役有形,而不能役無形;陰陽雖妙,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。心之所之則氣從之,氣之所之則形應之,猶如太虛於一炁中變成萬物,而彼一炁不名太虛 同是無形卻有分別;我之一心能變為氣、能變為形,而我之心無氣無形。知乎我之一心無氣無形,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超出陰陽之拘束矣』蓋心為氣之主使,心意一用,氣力無有不從,舉手投足,形 身軀 隨心動;形由能量 電火力光位 所推動,亦不出乎陰陽之動變而生。心動則氣動已,氣動則形應已,豈能不受天地陰陽之役哉?唯制我心以一 一者無陰陽之動變,遣欲澄心,無氣無形,方能避開陰陽五行之旋渦。是故 道祖在【道德經】觀徼章第二這樣說:

天下皆知美知為美,斯惡已;
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
  天下指天下人的心態意識;在人身為心神意識。修真時若心神意識俱有活動,皆有認知及分別識,縱使所認知及分別之事物為至善至美,但在修真來說也是敗惡的。蓋心念認知已動氣,生分別識,氣形相應,產生陰陽的動變,難逃五行之拘束,心性只能在後天中運化,難返於先天的狀態;譬如在修真時欲覺察感知真元之炁,真元之炁雖是精氣神之精華,但這樣的覺察感知是動神的,破散了丹炁的凝聚;且與招攝「先天一炁」背馳,與歸復無極是反向的。是故在修真時數息、唸咒音、屈體勞形,甚至觀想仙佛亦復如是。

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聞相和,前後相隨。

  為了一心、後天返先天、三靈合一,故陰陽匹配,即陰留陽,陰陽相當,陰陽相合而返太極 一陰一陽之謂道。故有名無名之相生,動中求靜,靜中求動,動靜相因而生變化請參閱上回之講義。剛者易,柔者難;譬如停心者易,定性者難,故剛中求柔,剛柔之相成,武火烹煉,文火溫養。巽風者短,真息者長,以長而續短,長短之相形也。火炎上,水潤下,故令水火相交,水火相濟,取坎填離,抽鉛添汞,液還下丹,正是高下之相傾也。及乎上感下應,處中制外,如聲音的發出與及聽聞的接收,非音聞之相和乎?至於功行黃道 周天,退陰符、進陽火,前降後昇,後起前收,金烏玉兔如梭之轉,此前後之相隨也。

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

  賢人執於無或執於有,聖人不執,以無御有,以有還無;以無為體,以有為用。是故聖人以無為之心來處事 於修真即修治身命,所以不受心識之拖累,身體力行,以身作則而不以勞心及爭辯式的教化;在仙佛即以丹訣默傳,以心傳心,不立文字的教化。聖人煉精化氣,煉氣合神,煉神還虛,煉虛合道,就像天地一樣培育萬物,不辭勞苦,更以不視為己有一般的無心,內修了許多德行也不會自負己之成就… (未完)

 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