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義診、談養生、說修心


壇生  吳振武中醫師(副醫務主任)

有幸參與本觀於大埔舉行的為期三個月之義診活動,獲益良多。面對病人,深深感到病苦之可怕:有長期失眠的、長年便秘的、皮膚痕癢的、消化不良的、不良於行的,以及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風濕關節炎,甚至腫瘤等等,林林總總,聞之驚心。究其病因,除部分先天遺傳外,多屬後天形成,如飲食不節、暴飲暴食、偏食、生活作息無度等。我越益深感健康並非必然,是需要珍惜、愛護、保養的,也就是要懂得養生之道。

  從中醫理論看,疾病之發生,除先天遺傳外,主要有三種,即: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。內因如情志抑鬱,外因如六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犯體,不內外因如飲食、勞倦、跌仆、金刃蟲獸、風、水、天災所傷等。針對上述致病因素,可用以下養生十法防治之:

一.

精神養生:常保持情緒平衡,不宜過度喜怒哀樂,因為暴喜傷心、憤怒傷肝、憂思傷脾胃、悲哀傷肺、驚恐傷腎。

二.

環境養生:保持家居、室內及自然環境清潔衛生、空氣流通。

三.

飲食養生:定時飲食、不暴飲暴食、不偏食;多蒸煮、少煎炸,避免食用含防腐劑的食品。

四.

睡眠養生:八小時睡眠最理想,不宜熬夜,以防體質減弱,免疫力下降。

五.

起居養生、作息有規律,過勞過逸都會令免疫力低下,容易生病。

六.
運動養生:所謂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運動可以暢通氣血,適量運動有益身心,如氣功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柔軟體操等。
七.
娛樂養生:培養健康有益的興趣,如聽音樂、種花、養魚、書法、繪畫等,可使心情舒暢、生活愉快。
八.
食療養生:按四時季節,配合中醫藥膳以保養身體、防治疾病。
九.
房事養生:又稱性保健,乃根據年齡、體質、天氣、環境等因素進行適當節制,以收固精養氣之效。
十.

四時養生:春夏秋冬四季氣候不同,根據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之理,春宜戶外舒展;夏宜避免酷暑;秋宜動靜平衡;冬宜補養元氣。所謂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。現代污染嚴重,更須避免污染,如空氣污染、磁場污染、水質污染、食物污染、精神污染(色情暴力之電影、電視、雜誌)等。

  要言之,養生之本,在於內合修養之道,外契自然規律,以使人體陰陽平衡而遠離疾病,所謂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有謂上葯三品、神與氣精。精足則氣充,氣滿則神旺,氣清則神爽。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﹔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」而「欲得身中神不出,莫向靈臺(心)留一物,物在心中神不清,耗散真精損筋骨」,就是說要培養清靜心,所謂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故養生之道,在保養體內陰陽平衡(內態環境平衡)、在培養人體精氣神三寶、在培養清靜心。至於培養清靜心,可多參加本觀舉辦之氣功靜坐班及修真講座。 說到修心,有些感受特別明顯。就是每當看經讀典後,澄心靜坐後,心情寧靜時,治病更易得心應手。古人云﹕大醫精誠。又謂醫者意也,不誠無物,就是這個道理。另一方面,若患者單純率真,對醫者充滿信心的,治療亦易見功效,俗語所謂「夾」醫緣。這涉及更深層的因緣、因果關係了。其實疾病之原因,除上面所說的三因外,還可分以下三種原因:一是生理疾病,如傷風感冒、食物中毒等。這些病看醫吃藥、注意起居飲食便可解決。二是冤業病。這些病醫藥所起的效果很小,因為冤親債主找上門,解鈴還需繫鈴人,除非醫者道高德厚,感格鬼神,又當別論。三是業障病。這些病既不屬生理,也不屬冤業,是自己過去世或這一生造業深重,屬於一種罪報。這種病醫藥無法治好,求神拜佛也不易調解。唯一辦法是懺除業障,即誠心反省懺悔,斷惡修善、洗心革面、積功累德,才能治好。當然,最理想的是既看醫吃藥,也修心積德了。而醫生也當痌瘝在抱、人溺己溺、盡心醫治,方為為醫之道。

  【戊子特刊主頁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