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學《八品仙經》(十七)


信實達道品第五  (二)

氣續神功。虛中致和。存乎以誠。心非有心。心為之神。氣非呼吸。氣屬虛靈。守如蓬壺。形如雞子。想若連環。焉敢形容。

【修真時,要令精氣延續,須要元神下功夫。要渺冥虛中,身體才能達致平和。以誠意去感受渺冥虛中的存在,當心中沒有念頭,心便是元神了。氣和呼吸不同,氣處於虛靈狀態,人有如守住蓬壺,身體有如雞蛋一樣,想著氣在連環不息,這情況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的。】

太上曰。多言數窮。不如守中。故當常照。非散非凝。如此行持。藥用周身。溫養子珠1。百脈咸通。保乎元精。煉乎元形。精有不足。補之以味。形有不足。補之以氣。西南得朋2。補氣之方。以母召子。同類相將。念不可起。起則火炎。意不可散。散則火寒。入藥境3曰。水怕乾。火怕寒。差毫髮。不成丹。又曰。水能流。火能燄。在身中。自可驗。黜聰明。絕視聽。內照元真。外忘物用。兼修信誠。自然慧定。

太上道祖說:「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」因此,要經常反顧體內,要感覺氣沒有散,亦沒有凝。保持這個狀態,令炁液運行全身,溫養子珠,百脈自然咸通。保住元精,煉好體魄。如果精不足,用津液來補充。體魄如果有不足的地方,用氣來補足。西南得朋。補氣的方法,是「以母召子。同類相將。」不可起念頭,念頭一起,便會感到火炎。但不可以失去感覺,感覺一散,則火寒。《入藥境》說:「水怕乾。火怕寒。差毫髮。不成丹。」又說:「水能流。火能燄。在身中。自可驗。黜聰明。絕視聽。」做到「觀照體內元陽真氣,忘記體外事物,兼且修持品德,以信誠待人。」自然能進入慧定的境界。】

立信之源。非誠莫効。以圯橋進履4為心。以程門立雪為教。範張雞5。約期不忘。管鮑6交誼。與利無較。弓大火7。事死如生。郭伋竹馬8。兒童遮道。以信於君必忠。以信於親必孝。以信朋友必久。以信處隣必和。以信修道必昌。以信祀神必效。修行以信為宗。若執狐疑必暴。若還失信於人。天神必加果報。皇天豈謬於物。大道由誠而得。有德必有其言。有言未必有德。得道如癡如愚。豈可誑言削福。臨財不戀於財。臨色不貪於色。超靈脫竅之功。致知而在格物。仲尼9問禮問官。宣聖10尚然未足。知之可以為知。不知莫談已得。忍辱必成至人。虛己自然受益。

【立信的根源,只有心誠才有効用。我們要有張良「圯橋進履」的心,要用「程門立雪」的故事來教育人們尊敬師長,要像「範張雞黍,約期不忘」地守約,要像「管鮑交誼」一樣,不計較利益地交友。要像「季劄掛劍」一樣,事死如生地守信。要像「郭伋竹馬,兒童遮道」一樣守時。以信對待君主的人,必定忠心。以信對待雙親的人,必定孝順。以信待朋友的人,友情必定長久。以信和隣人相處,關係必定和睦。以信修道的人,必定昌隆。以信祭祀神袛的人,必定有效。修行以信為宗旨。若果堅持懷疑,必定壞事。如果還失信於人,天神必定給以果報。皇天怎會對事物不合理呢?大道,是由誠而得。有德的人,必定有他的言論。會說理論的人,未必有德。得道是如癡如愚的事,豈可誑言是削福呢?見財而不貧戀於財,見色而不貪戀於色,這是超靈脫竅的功勞。推究事物的道理,以獲得知識。孔夫子問禮問官,作為宣聖,他尚且感到自己未足夠。知道的,可以是知道。不知道的,就不要說自己已經得到了。能夠忍辱的,必成至聖的人。虛心的人,自然受到益處。】

傳曰。危者安其位。亡者保其存。大哉贊易之要。故坤以簡能。乾以易知。易則易知。簡則易從。天下之理。貴乎其中。陰順陽健。由簡而成。所以易道。厥配丹功。知易變化。仙途可登。

【孔子在《易經・系辭傳》中說:「處在危機中的人,能夠保持他的地位安全;處於生死關頭的人,能夠保存自己不死。」孔子這話,贊頌了易學的要點。所以坤因為簡單而不繁瑣,因此很容易為人掌握和實踐。乾因為平易,就很容易為人認識和瞭解。易,就使人容易明白;簡,就使人容易跟從。天下的道理,最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。陰柔順,陽剛健。由簡而成。所以易的道理,和丹道功夫道理相匹配。知道易理變化的人,可以登上成仙的路途了。】

1 子珠:圓明性珠。修士以色身修法身,以後天返先天,後天為母,所生的先天為子。珠,圓明也。

2 西南得朋:語出《周易•坤》:「利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。」《彖》說,「西南得朋,乃與類行。」

3 入藥境:唐朝崔希範寫的內丹修煉的書,成於唐僖宗廣明元年(880年)。

4 《圯橋進履》古琴曲,漢初張良作。講述的張良,在橋上遇到黃石公的故事。黃石公故意把破爛的鞋故意掉到橋下,張良替他撿來並給他穿上。黃石公於是約張良早上到橋上見面,但頭兩天黃石公都比張良早到,第三天,張良在晚上在橋上守候,直到老人出現。黃石公於是授予張良兵法,使得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時運籌帷幄。圯,音儀。

5 東漢時,山陽範式汝南張劭洛陽太學的同學,畢業後範式約定兩年後的9月15日去拜訪張劭,到了約期,張劭殺雞煮黍準備,範式也走了幾百里地到張家登門,大家都感動對方守信。

6 管鮑:《史記》記述管仲鮑叔牙二人相知甚厚,用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。鮑叔牙曾經舉薦管仲齊恒公作宰相,自己甘作的下屬。

7 國公子季札,出使國時路過國,就去拜會國國君。君十分喜歡季劄的佩劍,但是沒有說出口。季劄看出君的心意,由於他還要出使別國,所以沒有把劍送給他。當季劄再回到國,君已經死了,他於是解下寶劍,掛在君墓前的樹上,說:「我當初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,不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諾言呢!」

8 郭伋擔任并州太守,他到任後到處巡視,見有幾百個小孩,每人騎了一根竹竿當馬,在路旁迎拜太守。他們問郭伋太守什麼時候才回來?郭伋告訴了他們日子。郭伋巡視回來,比預定的時間早了一天。郭伋恐怕失信於孩子,就停留在野外的亭子裡,等到了約定的日期才進城。

9 仲尼:即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

10 漢平帝元年諡孔子為「褒成宣尼公」。此後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聖人,詩文中多稱他為「宣聖」。

 

 

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