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夏防中暑(一)

  中醫理論頗重視自然界,包括天氣及季節的變化對人的健康的關係,根據中醫古藉說法,暑為夏季主氣,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,有其明顯的季節性。在酷熱的環境下,當人體體溫上升時,身體會藉增加排汗及呼吸次數來散熱和降低體溫。不過,若環境溫度過高,體溫急升,體內缺水,便會產生熱衰竭情況,症狀包括眩暈、頭痛、噁心、氣促、胸悶、噁心、周身無力、精神煥散及神志不清。若體溫再上升又未能及時散熱,開始出現面紅,胸悶,皮膚灼熱,繼而面色轉白,嘔吐,出冷汗,脈細數而弱,這是循環衰竭和快將暈倒的象徵,應該及時進行治理。若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,便已中暑。此時必須即時替病人降溫及進行急救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

  《內經》云:「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」。將疾病與節氣聯繫起來,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。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,秋分之前。酷暑的天氣對人體的傷害,首先是耗氣,即影響身體氣機的暢順,全身覺得十分疲倦。由於津液受高熱的影響而損耗過甚,故有口渴及大汗傷陰的現象,而脾胃則受溫邪所阻而變得受納與運化機能減退。

  預防中暑,大家必須修真靜養,增強體質,避免過度工作。經常點按以下穴位,加強氣血運行。經絡穴位點按法,按一按,通一通,祛百病,靠自己。我的健康我做主,養氣頤神靠自己。

水溝穴(人中穴)

定位:在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界處(見右圖)
操作:用雙手大拇指點按人中穴約60次。
功效:疏風清熱,開竅醒神。
主治:中暑、昏迷、癲狂癇、小兒驚風、口眼喎斜、腰脊強痛。
注意:

中暑後越快醒過來越好,否則很容易出現類似中風的麻痺症狀,這症狀多數在下肢出現。

百會穴

定位: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,耳尖直上,頭頂正中。
操作:將右手半握拳,大拇指指尖適當用力揉按 60次。
主治:中暑、眩暈、頭痛、中風失語、癲狂。

中衝穴

定位:中指尖端的中央
主治:中暑、昏厥、昏迷、心痛、舌強腫痛、熱病、小兒夜啼。

太陽穴

定位:位於兩眉梢與外眼角之間,向後約1寸凹陷處。
操作:

將雙手大拇指指腹放在兩側太陽上,其餘八指附於頭部,適當用力揉按60次。

功效:清熱除煩,通絡止痛。

風池穴

定位:位於頸項後枕骨下,大筋外側凹陷處。
操作:

將雙手大拇指指腹放在兩側風池穴上,其餘八指附在頭部兩側,適當用力揉按 60次。

功效:疏風清熱,開竅鎮痛。

曲池穴

定位:位於肘關節,屈肘,成直角肘橫紋中點處。
操作:

將左手大拇指指腹揉按右側曲池穴由輕漸重地揉按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
功效:疏風通絡,鎮靜安神。
主治:

咽喉腫痛、齒痛、目赤痛、瘰、癮疹、熱病、上肢不遂、手臂腫痛、腹痛吐瀉、高血壓、癲狂等等。

合谷穴

定位:

手虎口間,以一手的指骨關節橫紋,放在另一手大拇指、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,當大拇指指尖下是此穴。

操作:

將左手大拇指指腹揉按右側合谷穴由輕漸重地揉按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
功效:疏風清熱、開竅醒神。
主治:

傷風感冒、頭痛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目赤腫痛、鼻淵、鼻衄、口瘡、耳鳴、口眼喎斜、痄腮、面肌痙攣、腦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。

合按內、外關穴

內關穴位於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,兩筋之間。
外關穴位於手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,尺橈兩骨之間,與內關穴相對。

操作:

將一手中指和大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的內關穴和外關穴上,兩手指對合用力按壓約60次,雙手交替進行。

功效:鎮靜安神,和胃理氣。
主治:

心痛、心悸、胸悶、胃痛、嘔吐、腦、熱病、上肢痹痛、偏癱、失眠、眩暈、偏頭痛等等。

 

 

【下一篇】   【保健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