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冬藏養腎膀經通

河圖

膀胱

  日近冬天,2012年11月7日9時56分,節氣為立冬。在這時節,內陸北方寒氣來襲,萬物蟄伏冬藏。人身為一小宇宙,與大自然息息相通。天一生壬水,在人而生膀胱;地六癸成之,在人而生腎。 云:「渡人要用真經渡,若問真經癸是鉛。」冬季寒氣主令,最易傷腎,是時應注意滋陰補腎,固本培元,防止腎之精氣耗泄。祖國醫學認為: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」,在此時間,縱慾不寐,精氣洩漏,抵抗力變弱,遇上春天細菌病毒滋生,必然容易沾上傷風感冒。

  祖國醫學認為,腎與膀胱相表裏,相關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。「太陽」有陽氣大盛在身體最外的含義,為諸陽經之首,病變最早出現的地方。本經對外界熱力刺激反應較頻繁,而經中也有各主要臟腑的腧穴。

  足太陽膀胱經為全身面積最大,穴位最多的大經脈,共有67個穴位,其中有49個穴位分佈在頭面部、頸背部和腰背部,18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。

  經脈循行路線起於目內眥外一分之睛明穴,上經眉頭陷中之攢竹穴,行至前額髮際之眉衝穴,沿頭中線稍外約一寸五分處,經曲差、五處穴,往頭後行至承光、通天、絡卻,至後腦之玉枕穴。從玉枕穴挾項後大筋外廉,下行至項後髮際陷中之天柱穴。由此穴而下,沿中間督脈二寸外緣下行,至第一、二椎間即大杼穴,至此一分為二,別脈走附分穴,本脈由風門穴而下。第二椎下凹處為風門穴,下行至第三椎下凹處為肺俞穴,第五椎中線二寸為心俞,以下第七、九、十椎,分別為膈俞、肝俞、膽俞,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椎,分別為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,第十四、十六、十七椎,分別為腎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,第十八、十九椎分別為小腸俞、膀胱俞,以上全為療穴,第廿椎為中膂俞穴。本經行至臀部有四孔分別為上、次、中、下等穴。從下穴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為會陽穴。

  自大杼穴另一別脈,自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,附項內廉兩旁,相去各三寸半為附分穴,第三椎為魄戶穴,第四椎為膏肓穴,下經神堂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等穴,至第十四椎去中線三寸半為志室穴,經胞肓穴至第廿椎為秩邊穴,在此本經與別脈交會於會陽穴。

  從秩邊穴、會陽穴下行尻臀下,陰股上約紋中為承扶穴,至腿後正中為殷門穴,至腿後部膕窩外側有浮、委陽穴,至膕窩正中為委中穴,再下二寸為合陽穴,小腿中段為承山穴,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後上七寸陷中為飛陽穴,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為附陽穴,下行經外踝後五分跟骨上凹陷之昆侖穴,經足跟骨下陷中拱足處為僕參穴,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為申脈穴,從申脈穴下一寸為金門穴,前行至第五蹠骨中間之京骨穴,再前行經束骨、通谷穴,止至蹠骨末端之至陰穴。

  膀胱經失調可引致膀胱功能的問題,此外亦與某些表証有關,因膀胱經主表,外邪侵襲體表時,膀胱經是首先受襲之經。常引致小便不通、遺尿、目痛、鼻塞多涕、鼻衄等,頭痛、頸痛、背痛、腰痛、臀部痛等亦顯示膀胱經的問題。

  本經首穴為睛明,睛,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。明,光明穴之意。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穴。本穴為膀胱經之第一穴,其氣血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,乃體內膀胱經吸熱上行的氣態物所化之液,亦即是血。膀胱經之血由本穴提供於眼睛,眼睛受血而能視,變得明亮清澈,故名睛明。

[解剖]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,深部為眼內直肌;有內眥動、靜脈和滑車上下動、靜脈,深層上方有眼動、靜脈本幹;布有滑車上、下神經,深層為眼神經,上方為鼻睫神經。

[主治]目赤腫痛,流淚,視物不明,目眩,近視,夜盲,色盲。迎風流淚、偏頭痛、結膜炎、瞼緣炎、眼睛疲勞、眼部疾病、三叉神經痛等。此穴同樣是治療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,尤其對於經常用眼的人士來講,更應該熟練準確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,只要簡單的按摩一兩分鐘,就可以明顯的緩解眼部疲勞,對於學生而言,更是不可多得的預防近視的穴道之一

 

 

【保健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|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