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講義 —— 端午忠孝節

  前次乩文,龔壇主講到「節近端陽」,有云:「曹氏孝女,屈子忠良,人間稱為忠孝節,傳統節日永留芳」。端午節紀念的人物,較為人知的是屈原(我們在庚寅年亦曾詳細介紹)。惟曹氏孝女的故事,就並不是都知道,故下面作一介紹。

曹娥孝感動天

  這是說東漢時候上虞地方,有十四歲孝女曹娥的真人真事。上虞位於浙江,是古三皇五帝中舜帝的出生地,這裡有一條江,稱為舜江。話說有一年春夏之交,曹娥父親遇溺於舜江,卻沒有發現他的屍體。曹娥於是日夜沿著江邊,一邊啼哭一邊找尋,不吃不睡,過了三天眼淚已經哭乾了,但她還是那樣傷心地哭叫著,沒有停歇。到過了七天七夜,眼裡流出的已是血水了。

  就在五月初五這天,曹娥看見疑似父親的身影在遠遠的江水裡,她於是不顧一切,馬上跳入水中去救父親,不一會也失去了影蹤。這樣過了五天,已然溺死的孝女曹娥,竟反剪雙手背負著父親的屍體,由江中走出。曹娥雖然死了,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,回到岸上,人們都認為是曹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。當地的鄉親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後,在曹娥入水救父的江邊建造了曹娥廟,塑了她的像,尊她為「孝女娘娘」、「曹娥娘娘」,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,並把上虞這一段舜江改稱為曹娥江。又在五月初五曹娥救父這一日,與紀念屈原一起紀念她,並稱此日為「忠孝節」,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,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娘的,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。

  據說直到現在,江水無論多迅急猛烈,奔騰咆哮,但一到曹娥廟前面,便立即變得無聲無息,悄悄遁去。等過了曹娥廟門口,才敢再發出響聲,仿佛愧對千古令人景仰的孝女,叫人歎為奇跡。元嘉元年(公元151年),上虞縣令度尚奏聞朝廷,表曹娥為孝女,並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(誄音睞,表揚死者德行的文章),刻石立碑在墓側來表彰她的孝烈。邯鄲淳時年方十三歲,文不加點,一揮而就,時人奇之。後蔡邕音雍(東漢末年文學家)到訪,因在昏暗夜晚,只用手摸碑文而讀,然後在碑的背面留下八個大字之評語:「黃絹幼婦外孫齏音擠音扣」(為一謎),意為「絕妙好辭」)。

忠孝精神說「三不」

  端午乃為忠孝節,在今天,由孝而談到忠的精神,更需要明瞭,並大力發揚。

  孝的精神與忠的精神是一體兩面的。《孝經》中有云:「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。(十章)這是提出為人子女在奉行孝道、侍奉雙親時同時應當要注意的「三不」。

居上不驕是身居高位的、上級的位置,不可驕傲自滿,而要更加謙虛謹慎,這才符合孝道。《孝經》提醒居高位而不謙虛謹慎,自以為是甚至驕橫自恃,是非常危險的,這樣會招致滅亡(居上而驕則亡);

為下不亂是在上下級關係中,身為下級者,應對上級心存恭敬,遵守禮節,服從指示,切勿破壞紀律和秩序,甚至發生反叛、作亂。《孝經》指出身為下屬而不遵照上級的要求和安排,而搞破壞和搞亂,更不符合孝道。違反了應有的紀律秩序,最終是會受到制裁、處分和懲罰的(為下而亂則刑);

在醜不爭的醜字意謂地位極其低微,亦即在其存在的關係中,他並沒有恰當的位置,對事情根本就不清楚,甚至不存在發言的資格,這些人特別要注意自己與別人的相處,不應動不動就爭執吵鬧,引起紛爭。不清楚了解事情和別人的情況,自己不具備恰當的身份地位,卻要去引起爭吵,甚至纏鬥不休,這便會發生相互殺戮的危害,引致破壞性的局面(在醜而爭則兵)。故這種人被謂之「醜」,也就是有些解釋所指「賤」的理由。

  《孝經》指出這些雖能奉養父母,甚至奉養的物質很豐富,表面看來很孝順的人,但如果他的「驕、亂、爭」(視其身份地位)不除,終必會毀傷身體,令父母擔憂,污損名行(身敗名裂),父母受辱,那仍然是為不孝。(三者不除。雖日用三牲之養。猶為不孝也。)我們讀《孝經》中的這段文字,可看到「三不」是一面鏡,也是一把尺,用之去觀察衡量,對現實中很多事情的對與錯、是與非,便能一目了然,明白古聖先賢所說的「忠孝」的實質和標準。

  《孝經》中更特別提到身為下級下屬,應該「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(十七章)將順其美是說如果上級所作的是正確的、有益於人民的決策,就應該支持他,努力奉行;匡救其惡是說上級作了錯誤、不當的決策和行動,有錯失的時候,應該設法幫他糾正、補救。

忠孝精神永留芳

  歷史上無數忠臣,人們欽敬景仰,《呂祖全書》中的「忠孝誥」,列出歷代七十多位的忠臣, 呂純陽師尊曰:「生為名臣,死為名神」,可見生為忠義的下屬,死便為正義的忠神,這是上天告訴我們清清楚楚的準則。

  與端午有關的屈原,或者在孝女曹娥生長的那個東漢末年(後續就是三國時代)的關羽(關帝)和諸葛亮,再後來宋代的岳飛、文天祥……等,都是《呂祖全書》中提及的忠神。這些忠神重要之處,就是堅守本份,從不僭越。沒有人否認《三國》故事中諸葛亮的機謀智慧,他一出場,就扭轉了劉備被動捱打的局面,勝仗連場,明顯地他比劉、關、張都有辦法。但是諸葛亮從沒有想過要劉備「下台」,自己取代他的地位。他侍奉劉備,始終如一;以至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,授意他可隨時取代後主,但諸葛亮「感先帝知遇之恩」,始終堅守本份,「盡忠貞之節」,後來還在《出師表》中更寫下了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這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。這就是忠的精神。

  東漢末年,是一個紛爭內亂,朝不保夕的時代,人們今天侍奉一個主子,明天看另一個更有權勢,或者對自己更有利,就會轉軚更換主子,尋求他們認為更好的出路。但這時候出現的一位人物:關帝,卻是光明正大,有恩必報,堅守禮節,完全不惟利是圖,他與窮途潦倒的劉備、張飛惺惺相惜,桃園結義,之後兄弟同心,生死與共,從來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,改變初衷,違背誓言。所以關帝的精神贏得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欽敬。

  相反有一個人物呂布,武功蓋世,一人能敵劉、關、張三人,才華俊俏,堪稱文武雙全,可是他每一次都親手殺死欣賞自己,對自己委以重任的人,首先荊州刺史丁原對他很好,賞識提拔他,認他為義子,他理當知恩圖報;但後來太師董卓封官許願,並饋贈世間罕有的赤兔馬,呂布便見利忘義,親殺丁原取首級而投董卓,又主動認董卓為義父,助董卓作惡;但到後來因為女色,呂布又親自動手,誅殺信任他的董卓。一個很有才華的人物,但歷史並沒有頌揚呂布,理由不問可知。

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金蘭觀是一個神仙信仰的地方,但 呂純陽師尊早就為我們定下壇旨,且其中「貞義禮和」,這第一個字「貞」,竟即是忠孝的「忠」。只不過「貞」的重點是在內心的堅守,「忠」是外在顯現的節操。疾風知勁草,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。人的精神面貌不但在大事上顯現,即在看似身邊的小事上亦了了分明。忠孝的精神,沒有因為我們只是一個細小的道觀而有所分別,將來在金蘭觀的歷史上,將記載著為金蘭堅貞篤道的成員忠貞的努力。

 

 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

 

|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