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真講義 --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八


(第二十七章)

善行無轍跡,善言無瑕謫,

  修真法程 如坎離相交、取坎填離、離宮修定、抽鉛添汞…只是機要大綱,修真者每因四時八節、道行根器、心地理境、年齡體質各異,而有不同的配合方法,譬如現在是三伏天,須要伏養真,但到了三冬的時候,就要潛養真,兩者迥然不同。是故修真豈有鐵定不易之法規哉? 云:『法無定法;不執一法,能得萬法』,所以最妥善的行持是沒有轍跡車輪留下的軌跡可循的。

  同理,言語文字只能演譯修真道理、方略大概,有其局限。在修真來說,至理之言論,也不能等同於金丹的法訣,並有其疵或可引來貶。 是故真道的承傳,是由仙真默授丹訣,因才施教,甚少人傳人, 云:『丹訣真師授,須與神仙論,自古不立文,只有心傳心』,所以至妥善的言教因才施教,以心傳心是沒有瑕謫的。

善計不用籌策,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

  修真澄心遣欲,放下思慮,冥杳清靜,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還虛合道,棄妄歸真,法於自然,何用籌策?若籌謀運計,轉心動意,反而滯困於後天,與道背馳。是故善於閉守者,固守性命,萬緣放下,外事隔絕,無絲毫罅隙可以乘虛,不自作關鍵可以開啟;心靜返神,神凝鉛汞,金玉結聚,性命相合,日月魂魄合明。善修者善於性命的和合先天性命和合,後天性命相離,雖無繩結之束約,亦不會令性命離散。

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,是謂襲明。

  由於聖人修煉性命之真一、魂魄之合一,內則除三心、四相、分別識;無人、我、物之區分,與天地合其德。外在的表現則常具善心、慈悲心、惻隱心;人饑己饑,人溺己溺。故常善救人而無放棄之心,常善救物生物、植物而無輕毀之念,這樣的心智行為,是謂承襲了真性的明德。

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

  內修而言,美善的身心靈修持,可以作為尚未美善指身心靈修持的效法目標;不美善的身心靈修持,又可作為提升美善的憑藉及資用參考資料。這樣便能有錯當改,見善則遷,循環不息,持續地改善修持,最終令修煉身心靈達至真善美的境地。

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。

  上述行持修煉,還須不自恃?其貴有的優點,所得到的成就;也須不自矜?對提升美善的資用,有所鍾愛,譬如對改善自己的缺失,感到自滿。就連擁有聖人的修持智慧,也好像愚人般的迷噩,渾然不覺。這便是修持的要妙。

總結:這章的主旨指出妥善的修行法訣?因人而異,不是固定可循的軌跡;言語文字的傳播,是有其局限性及瑕疵;計較火候銖兩,求謀籌策也不是妥善的;善修者善於閉封外緣、和合性命。聖人成之於內,符之於外,故常善救人救物;並提倡循環持續地改善,令修持達至真善美。

 

【上一篇】   【下一篇】   【修真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