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講義——忍辱精進之詩《般若心經》淺解之三十


  上次講到一位白隱禪師點化武士明白天堂與地獄,其實就在我們心中一念之間的故事。白隱禪師為日本禪宗公案的創始者,被喻為五百年不出之一代大師,也是以禪入道,以禪接引眾生的高僧。在我國唐朝,亦有類似的一個故事。

裴休
裴休,唐代河內(河南濟源)人。進士出身,後來做到宰相,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,與禪宗有深厚因緣。善文章,工書,以歐、柳為宗。寺剎多請其題額,河南廬山亦多題銘,為晚唐著名書家,然存世書跡僅一件。裴休操守嚴正,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,被唐宣宗稱譽為「真儒者」。中年以後,斷絕肉食,摒棄諸欲,焚香誦經,世稱「河東大士」。他一生的作為,在中國佛教史上,堪受「宰相沙門」的美稱。

黃檗禪師
唐朝有一位大徹大悟的開悟聖僧,就是斷際禪師希運,他是福建福清縣人,幼年在縣的西面20餘里黃檗山出家,(因其山多產黃檗樹,故名)。禪師因酷愛這個地方,開宗說法時均以黃檗名世,故世稱黃檗禪師。(中國地廣,人口眾多,文人僧人等都冠以地名為區別之。黃檗希運,黃檗是地名,希運才是僧號。故黃檗所產生的和尚都可冠以黃檗)。 黃檗希運禪師秉性端凝,學通內外。從江西省百丈山懷海禪師處得法後,曾應唐朝重臣裴休之邀住持洪州(今江西南昌)龍興寺,聚眾千數,法席非常興盛,門徒眾多,他是使禪風大盛的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祖師臨濟義玄的師傅。後來裴休鎮宛陵(今安徽宣城),建寺,迎其說法,日夕請法,並將他的語錄編集成《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》和《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》各一卷行世。 檗字的另一個寫法是蘗,讀音亦為「柏」。但要注意有人錯寫成黃蘖、黃櫱禪師,並讀成「頁」音,是錯誤的。黄檗(柏)是落葉喬木,樹皮淡灰色,羽狀複葉,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開黃綠色小花,果實黑色。木材堅硬,可以製造槍托,莖可以制黃色染料。樹皮中醫入藥,有清熱、解毒等作用。蘖則是樹木砍去後又長出來的新芽,泛指植物由莖的基部長出的新枝,音義均不相同,但字形相似。黃蘗希運錯訛為「黃蘖」希運,已十分普遍,希望這一錯訛在正覺範圍不要發生。

無明火:

  唐朝時,有一位宰相名叫裴休,性善好佛,有一天到山中遊玩,在佛寺無意中見佛殿牆壁上有「無明火」三字,不解其意,於是前往請教寺中的住持黃檗(音柏)禪師。黃檗禪師卻竟然很不客氣,大聲地說:「真差勁!堂堂大唐的宰相爺,學問蓋天下,怎麼連這樣簡單的『無明火』三個字都不懂呢?」

  裴休一聽之下,火冒三丈,面紅耳赤,大聲地說:「你真是豈有此理,我是大唐的宰相,又不是印度宰相,怎麼懂得印度經典中文字的意思呢?」禪師這時接著說:「無明火從此處生矣!」

  裴休聽了,智慧頓開,剎時心平氣和下來,說:「噢!原來如此。」禪師又說:「無明火從此處消矣!」短短幾句話,真是『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』。可見佛法之精博奧妙,在這一問一答之中展露無遺,裴休深受感動之餘,對佛法更勤於研習,後來便成為黃檗禪師的在家弟子中最出眾之一位。

  人生在世,做任何一件事,往往為了一時的感情衝動,而壓制不了心頭之火,使平常再好的恩愛夫妻,可以因此而離開;再好的兄弟朋友,也可以因此而反目;再大的功德,也能因此而毀於一旦,相信這是誰也無法想像的,故詩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,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」。心頭存有瞋恨怨怒,自性自然憂鬱不開朗,無法顯出圓陀陀、光灼灼的本來面目,故《心經》提出要「無無明」。「無明」乃為造成生死輪迴之種子,更是破壞金剛體最大主因。孔子三千弟子中,獨以顏回做到「不遷怒、不貳過。」(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,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)而能成為復聖,當為修行人的借鑑也。

黃檗禪師的《上堂開示頌》:

  關於上面所說的故事主人公黃檗禪師,不熟悉禪宗的人或許不認識,我們很多人亦不知他到底是何方神聖?但他的著名的詩句卻是千古留芳,作為金蘭觀人,差不多沒有不聽過的:

  『不經一番寒徹骨,那得梅花撲鼻香。

  世上的人對這兩句極為欣賞,金蘭觀人更是耳熟能詳,可是我們記住了詩句,卻沒有留意作者,到底是誰寫的呢?卻原來,這兩句蘊含至理而流傳千古,並為諸位 師尊壇主所引用,經常出現於乩文中的詩句,作者就是上面故事中所說的黃檗禪師。

  上面的名句乃出於一首叫《上堂開示頌》的詩,是黃檗禪師上堂開示大眾,勉勵各人努力修行,他說:「不知光陰能有幾何(人生光蔭有限),一息不回便是來生(一口氣停止了便會去世),未知甚麼頭面(來生又會是誰)?嗚呼!勸爾兄弟家,趁色力康健時,討取個分曉處。」又道:「但去二六時中,看箇無字(十二時辰看著「無」字)。晝參夜參,行住坐臥,著衣吃飯處、阿屎放尿處,心心相顧,猛著精彩,守箇無字(任何情形都守著「無」字)。日久月深打成一片,忽然心花頓發,悟佛祖之機。……」,如此勉勵和教導了一番之後,便以《上堂開示頌》作結,頌曰:

  塵勞迥(音炯)脫事非常,緊把繩頭做一場;
  不經
(是)一番寒徹骨,那(怎)得梅花撲鼻香?

  塵勞意謂塵世勞碌,是凡俗生活,這裡更是指生死輪迴苦海的代稱。迥,是渺遠高深;脫,是指從凡俗中尋求超脫。塵世辛勞、宦海浮沉、營營役役、生死輪迴,這樣的事任何普通人都不可避免,而要由此向更高境界超脫,亦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做到,要經過一番風雨砥礪、刻苦磨鍊,故此也就很不容易,所謂「事非常」了。

  為此,必須時時對自己的心念,好像放牛的人緊拉著牽著牛鼻的繩子,免得牛到處亂走、亂吃莊稼一樣,要毫不放鬆,就是這樣的收心專注和刻苦。

  梅花是一種高出群芳的植物,她撲鼻的芳香,是傲雪迎霜、凌寒獨放,克服困難、堅志修行而得到的,這象徵了一種精神,也就是六度般若中忍辱(忍受困難、侮辱、污蔑、誤會等)和精進(任何時候不退縮、不害怕,堅貞篤道)的精神,在任何困難和惡劣的環境,矢志不移,成就事業的高貴品質。在一派冷酷和肅殺之中,她一枝獨秀,不僅傲視一切,更為世界增添生機,為未來帶來希望,預報著明媚燦爛的春天。

黃檗禪師的十四首《禪師詩》:

  黃檗禪師最為世人注意的,是他所作的十四首《黃檗禪師詩》,是為中國古代七大預言秘本之一。

分享 |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