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講義——再說孝道故事


人間有情,父母有愛

  近期社會的注意力,都在幾件駭人聽聞的事件中。最轟動的,無過於遊客無辜被害,掀起整個社會的同情心、惻隱之心。事件幾位當事人,都是普通市民,但在危險關頭,都能本著保護家人、維護弱小的本性,勇敢面對凶徒,至捨去生命。一場災難,顯露人間有情,父母有愛;人性美善,從中彰顯。

  然而,我們看到父母愛子女、長輩護幼小的同時,子女又是否孝順父母,幼小又是否尊敬長輩呢?不久前發生的弒母殺妹案,讓人看到,現今社會確實存在不孝,甚至大逆不道的事。現今人心涼薄、歐風侵蝕、人倫顛倒,青少年沉淪於自我的世界,竟至有不孝父母、不養父母、厭棄父母,甚至弒父殺母,這些比諸禽獸也不如、大逆不道的行為出現。人心不古,竟至如此田地,竟至忘卻根本,竟至恩將仇報。誠可歎也!殊可憾也!

  關於孝道,我們曾經有《孝經》的學習,故此對這種忤逆父母、弒母殺妹的事,以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」,已不必再分析議論其是非對錯。然有朋友問,道家談因果,那麼這些案件的發生,又是否有因果在內呢?被害者是否遇到以前的債主,而有此一劫呢?答案當然是有因果,當人未能懺悔過去惡業,改命造命,自然遭受業力果報,但我們不能說子女弒父母是應該的事情。故此個人認為,孔子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態度,值得我們借鑒。

孔子對鄭莊公的評論

  春秋時期有一件事,史記也有記載,那就是鄭莊公與母親「不及黃泉無相見也」的著名故事。後來孔子在修訂《春秋》的時候,用「鄭伯克段於鄢」六個字講述這件事。孔子修訂的《春秋》令亂臣賊子懼,是因為定忠奸,明本份,像犯上殺父母稱為弒,下級越權稱為僭越,便把是非分出。孔子將鄭莊公稱為鄭伯,這是帶有貶義的;段是鄭莊公的弟弟,孔子不說打敗弟弟而說克段,也是有批評兄弟相鬥的含義。

  鄭莊公的母親生他的時候難產,且是在睡中,痛得醒來,幾乎沒命,故對這個兒子沒有好感,名之曰寤生;而小兒子叔段出生很順利,母親很喜歡他,並想立他為太子,鄭莊公父親不同意。後來莊公即位,知道母親寵愛弟弟,因孝順母親而多方遷就,滿足母親要培養弟弟勢力的各種過份要求。他曾對勸阻的大臣說,這是母親的意思,我怎能違反呢?鄭莊公錯在沒有制止弟弟不斷膨脹的野心,以至他走向犯罪的路,不僅擴充城池土地,還招兵買馬,而鄭莊公只是說,由他吧,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。最後在母親的慫恿下,叔段準備由母親為內應,攻入城門,殺掉鄭莊公取而代之。莊公最後忍無可忍,粉碎了叔段的陰謀,並恨母親這樣對自己,於是遷移母親在穎這個地方,並立誓「不及黃泉無相見也」。

  鄭莊公本來對父母很孝順,現在把母親遷移到穎,時間一長,心裡很難過,亦很後悔,但沒有辦法違背誓言,大夫穎考叔(穎地的考叔)知道了,一次乘與莊公吃飯的機會,向鄭莊公要求多一些肉羹。莊公奇而問之,穎考叔說,小人的母親只吃過小人的肉羹,但沒有嘗過主公你的肉羹,我希望孝敬母親,讓她也能分享。莊公聽了,心中難過,說「你們都有母親可孝敬,只有寡人沒有。」在穎考叔故意追問之下,莊公便把思念母親又不敢違反誓言的心事說了出來。

  穎考叔聽後,便說「這有什麼困難。請主公挖一地道,到有泉水的深度,不就到黃泉了嗎?到時你們便可相見了。」穎考叔解決了鄭莊公一大難題,使莊公母子不但可以相見,而且二人冰釋了之前的怨恨。穎考叔不但孝順自己的母親,還幫助鄭莊公孝順他的母親,這種發揚孝道的精神,使他名列在《呂祖全書》中所記載的三十六位孝神名冊中。 呂純陽師尊贊曰:「純感公穎考叔至孝神:小人有母,未嘗君羹。君有母,悔誓黃泉何日迎。洩洩融融天性明,愛母及君純孝聲。

孝道是現世做人的本份

  鄭莊公的故事,關鍵人物是穎考叔這位孝神。原來令別人知道孝道,能夠盡孝,功德這麼大,是那麼重要。故此相反,令別人不孝,其罪業便極大了。莊公生時令母親痛苦,本有罪業,但能孝順,惟因遭到母親厭惡,終而怨恨母親,立誓「不及黃泉無相見也」,這便是大錯特錯的事了。

  誠然,我們在討論因果時指出,世事之間都受因果律的支配,所以今生所受,有著以前多生多世的業力存在。以言子女,可能是來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的,這是因果的使然。但是,人生在今世,既然擔當今世的角色,如果能做好今世的本份,為臣盡忠,為子女盡孝,那就能超脫因果,不再受因果的支配了。這固然因為我們不知自己過去的真相,即使知道,亦要在現世中,實行五倫八德來獲得解脫。

  我們看《孝經》中談論的孝道,完全立足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所應當做的,而絕不談論前世的事。以過去為理由,而推卸今生及將來自己的本份及責任,個人認為不是明白因果的正確態度。《論語》中說孔子子不語怪力亂神」,並不是說孔子不承認有鬼神,而是說人先要做好人的本份,所以不談「鬼神」的事;況《論語》中亦說:「季路問事鬼神,子曰:『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!』」即未能處理好人的事,又怎能處理鬼神的事呢!又說「(季路又問)『敢問死?』曰:『未知生,焉知死?』」即活著的事還未弄清楚,處理好,說什麼死的事情呢?這都是指出先做好「人」的本份的含意。所謂「人道未了,仙道難全」,亦一如呂純陽師尊在《忠孝誥總論》中說:「蓋古今無不忠孝之神仙,無不忠孝之佛祖。仙佛必自忠孝中來。」「一念之不忠孝,仙佛即時棄絕。」個人認為,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做好自己的本份,這便是孝道的所在。

 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