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虛證辨治(一)

 

  人體虛損不足諸證,類別很多,歸納起來則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。

  氣的根本在腎,來源於肺、脾,升發疏泄於肝,帥血貫脈而周行於心。氣具有推動、溫煦、防御、固攝和氣化的作用。

• 人體的生長發育,各臟腑、經絡的生理活動,血的運行,津液的輸布,都要靠氣的激發和推動,如氣虛則推動作用減弱,生長發育遲緩,臟腑、經脈的功能減退,或發生血行瘀滯,或發生水液停留等各種病變。

• 人體的體溫調節依靠氣的溫煦作用,如氣的溫煦作用不正常,可出現畏寒怯冷,四肢不溫等症狀。

• 氣能護衛肌表,防御外邪的入侵,若氣虛則外邪易於侵襲。

• 氣的固攝作用,表現對血液、精液、尿液的控制。如氣虛而固攝作用減退,可導致出血、遺精、遺尿等。

• 氣化作用有二:

  Ø 一是指精氣之間的相互化生;

  Ø 二是指臟腑的某種功能活動,如膀胱的氣化功能。

  氣的病變很多,一般可概括為氣虛、氣陷、氣滯、氣逆四種。前二種屬虛,後二種屬實。

一 氣虛

久病必虛,年老體弱,飲食失調等因素所致,其病機主要為元氣不足,臟腑功能衰退。常表現為頭暈目眩、少氣懶言、倦怠乏力、自汗、舌淡等。

調理用健脾補氣方法,典型藥方為四君子湯
人 參 三錢  黨 參 五錢   白朮三錢
雲茯苓 五錢   炙甘草 二錢

上方以人參為,甘溫大補脾胃之氣;脾喜燥惡濕,脾虛失常,每易濕濁內生,故以白朮為,苦溫健脾燥濕;以茯苓,甘淡滲濕健脾,苓朮合用,兩者相須為用,健脾除濕之功更強,有助脾胃運化;使以炙甘草甘緩和中。

全方既可補氣,又能健脾,是它的特點。 (未完,待續)

 

【保健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