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三談轉識成智


  人心起伏,有正念亦有妄念,但妄念往往更多。堯帝對舜帝講十六字心法,就特別指出『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』的道理人心皆是私心妄念,故胡作非為,極其危險;而純真沒有妄念的道心雖好,卻極其微弱,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正念常常很小(少)。收攝這些私心妄念,是所有宗教修行,也是聖賢教化世人的大課題。

  道家講修道,主要即在於修心 ( 龔壇主:『修心方為根本』),如何祛除妄念; 佛祖在《金剛經》中講述的重點,是如何能住其心,如何降伏其心救世大士的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(簡稱《心經》)更是專門講心的修持法門,教人明白五蘊皆空,以度一切苦厄;講孔門心法的《大學》,提出大學之道,在心的止於至善,並由止而達到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。此全所謂收心養性、明心見性是也。

 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,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周圍的人、事、物,以錯誤的見解和認知方法,就會障閉靈明,生起各種迷執,不斷為物所牽。故此正確的心識活動,有正見、正思、正念,是修行人避免無窮無盡又雜亂放逸的妄念,此起彼落的重要功課。

前六識的轉識成智

  認識了第八識寄存過去世所有的資料業力,固然對眾生轉識成智,起根本性的作用。但前六識認知過程犯錯,第七識最麻煩的執著「人我」的分別心,一樣可以產生妨礙,令妄心活動,不能消除過去的因果業力,致識神用事,元神(眾生之真靈真性)退藏。

  當六根接通外境,眼耳鼻舌身五根即對物質世界(色)進行觀察收聽氣味味道觸覺,把收集得到的訊息(受)在意根綜合整理,進行思考(想),而作出判別決定(行),付予善惡對錯的行動反應。這裡,眾生最容易錯認所見(所聞等)以為真實。要知道物質世界沒有永恆,有形有質終會衰敗,名利物慾都是虛幻、短暫的,不是真相實相。從時間來說,去年已過去,永遠不會回來;上個月過去,也永遠不再回來;上星期已過去,永遠不再回來;昨天過去,也永遠不再回來;前一小時已過去,永遠不再回來;前一分鐘、以至前一秒鐘過去,都是不能回來的。現在呢?現在在瞬息萬變中,也非真實。至於未來,更是變動不居,不會停滯在任何地方。

  只有愚人迷在其中,以為樣樣真實,而爭奪這樣那樣虛幻的、短暫的名利物慾,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馳騁田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(《道德經》第十二)身外之物,蒙蔽人如此;覺悟的修真之士,冷靜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,而知四大皆空,並且看到追逐外物對自性的壞處,淡然處之。

救世大士:

時人迷惘,眼見為真,不見為假,本末倒置;皮毛在表,筋骨在裡。
晉退關鍵,智慧覺悟: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;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;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:層次不同。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箇中真諦,靜寂定明,明心見性,見性為真。
(2004/5/16)

  其次、事物有多面,人常常因為一些偏見,而只看一面,看不到另一面或者全部。從前有「瞎子摸象」的故事,講幾個盲人分別摸到象的部分身體,而將局部當成全部,鬧出笑話。成語「眾口鑠金」,說起初有人向曾參母親報告曾參殺了人,他母親不相信善良的兒子會有這樣的行為,但當聽到陸續來的人都說曾參殺了人,他母親竟開始動搖,最後更難過得哭起來,眾人的說話竟讓假象作了真象。類似的還有一個「三人成虎」,本意都提醒人要謹言慎行,說話要有根據,但另一面可看到前六識對接收到的訊息,要小心判別,不致犯錯。佛經常叫人親近的「善知(智)識」,即能轉識成智者也。

破除我執:學習鹽的精神

  龔中成壇主上壇對本觀大典的活動,在乩文中有這樣的總結:「部份值事、壇生、善信,擔任義工服務隊伍,和藹可親,溫馨洋溢,紫氣盈門,回味無窮……。宴會結束,清潔打掃,物品回原,珍惜觀物,更是可貴。忘我投入,三心四相,真誠奉獻,戌時回家,樂而忘返。」三心即無過去心、現在心和將來心(「過去不理會,現在無所為,將來亦如是。呂純陽師尊1999/9/19)四相是指「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,也就是沒有「你呀我呀」、「這是你的我的」、「這些不關我事,那些不關你事」、「我為什麼要幫你做埋」等等的分別心。這是 壇主首次明顯以「三心四相」來表揚那些忘我的、只是一心為觀出力、真誠奉獻的工作人員,如果將那些粗重工作事務作為苦差,是不可能樂而忘返的。

  「三心四相」,進入忘我,是破除我執、破除斤斤計較的最好利器,也就是第七識轉識成智的最好方法。

  有人以鹽來比喻這種忘我的精神。鹽投入水之中,就溶解在水中,沒有了自己,鹽跟水再也無法分別出來。每一滴水,都有鹽在其中;只要有水,也就有鹽在其中。我們願意修煉自己的心性,便千萬不要學做石頭,投在水中,霸佔一個位置,但永遠和水不能融合,這樣有自己(我執),即使怎樣修,都難以「真」啊。

 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