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鑒貌辨色知健康 (二)

 

(一) 青色 多為氣血不通,經脈阻滯

中醫稱之為「寒徵」、「痛徵」、「病徵」以及肝病等。對於現代醫學來說,面部及嘴唇青紫,稱為「發紺」,主要由於肌體缺氧而引起,常見於容易導致人體缺氧的各種疾病,例如嚴重的哮喘,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肺心病、肺炎、肺梗塞、先天性心臟病、心功能不全等,多有青紫面容出現,在活動後更為明顯;當胃部或腸痙攣性疼痛、膽道疾病引起的絞痛發作時,亦可使面部青紫;當小兒發高燒時,面部出現青色,以鼻樑、兩眉及口唇四周較易察見,則是驚風的先兆。

(二) 赤色 即紅色,是血液充盈於皮膚脈絡而致

中醫稱之為「熱徵」,血得熱則行,則脈絡充盈,所以熱徵多見赤色。一般人常常認為紅光滿面是健康的標誌,其實不然,如面色通紅,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筋,常見於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性疾病。當人患感冒、肺炎、瘧疾等疾病發高燒時,面部皮膚的血管普遍擴張,表現為滿面潮紅,被醫師稱為「高熱面容」;中老年人,特別是體型較為肥胖者,如經常「紅光滿面」,要警惕可能患有高血壓病;活動期肺結核病人,常在午後出現面部潮紅,兩顴較明顯;兩側面頰即出現對稱性蠂形紅斑,多見紅斑狼瘡;赤色見於面頰及腮上,是心臟有病的表現;煤氣中毒時,面部也會泛出櫻桃紅色;流行性出血熱,可出現「三紅」徵狀,即面部、頸部和前胸發紅,又稱「酒醉貌」。

(三) 黃色 是脾虛濕蘊的表現

中醫稱之為「虛徵」和「濕徵」,與脾胃功能失調,不能運化水穀精微,引起水液代謝異常和營養缺乏有關。現代醫學常見於「黃疸病」,與肝膽關係最為密切。黃種人的皮膚較白種人稍黃,但如果有異常的皮膚和鞏膜(白眼珠)發黃,醫學上稱為「黃疸」,常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、膽囊炎、膽石症、先天性膽管畸型、膽管癌、胰腺腫瘤等。某些貧血病人也會出現面部皮膚發黃,且無光澤,如缺鐵性貧血,再生障礙性貧血等。

(四) 白色 是氣血虛弱的表現

中醫之為「血虛徵」、「虛寒徵」和「蟲徵」等。現代醫學中的地中海先天性貧血症、甲狀腺機能減退、慢性腎臟疾患等均可見面色蒼白,各種原因所致大量出血、白血病、鉤蟲病及多種疾病引起的慢性失血等也可見面色異常蒼白;面色蒼白也可見於劇烈腹痛、外寒的惡寒戰慄以及休克等;如局部皮膚出現塊狀發白,與周圍皮膚截然不同,則多為「白癜風」。

(五) 黑色 是腎虛精衰的表現

中醫稱之為「腎虛徵」、「寒徵」和「血瘀徵」等,如面色焦黑,多為腎精虛損所致,眼周黑暈,婦女為帶下病,男子為水氣病(水腫病,腎性水腫,心性水腫)。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徵兆,如慢性肝病、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、慢性心肺功能不全、慢性腎功能不全、肝硬化等,都可能出現黑色面容,長期使用某些藥物,如砷劑、抗癌藥等,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,但一旦停藥後可恢復正常。

  鑒貌辨色知健康在實際應用時,只能幫助大家初步瞭解自己身體狀況,但要正確作出診斷,還必須要由中醫師結合其他診法,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,綜合分析,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。

   

【上一篇】   【保健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