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保健講義 —— 防病勝於治病 (二)

 

  《內經》云: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;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,說得十分有道理。情志的過度也是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的重要原因,要保持心境的平和,才能令身體內氣血暢順,五臟功能保持正常的運作,整體的健康才可得到保障。要做到這一點,決不能只靠藥物,精神的修養,物慾、肉慾及其他慾望的適當克制,才是重要的方法。

  目前所謂文明世界,許多病痛屬於精神性的範疇,而不少疾病,亦直接或間接與精神因素有關。所謂「三分疾病,七分精神」,一個真正安定、繁榮的社會,不一定要十分富有,只要普通人能豐衣足食,安居樂業,社會保險制度比較完善,人們不必因為害怕失業,病痛或年老無依而不得不終日營營役役地去抓銀、儲銀,心境才能平和。若果貧富懸殊,壟斷社會資源的現象受到限制,便可在根本上改善目前精神性疾病狂增,以及精神藥物泛濫的形勢。

  在香港富有之人不少,但以個人臨床觀察,大多數患者的精神狀態是處於焦慮、不安和抑鬱,能夠說得上心境平和的人實在不多。貧窮的和富有的階層都各自有其憂慮的理由,由憂慮到發病,是大腦的機能超過了限度,處於過份興奮的狀態,抑制的機能一時不能發生作用,於是就會有失眠、頭痛、心悸、神經衰弱、精神分裂等症候發生。所以各位工作無論怎樣重要,也要適當休息和放假,避免情緒波動,善於自我心理調節,保持樂觀的心境。無念方能靜  靜中氣自平  氣平息乃住  息住自歸根  歸根見本性  見性始為真修真靜坐可以改善體質,休養生息,消除疲勞,恢復精神,令頭腦清晰,調節氣脈及臟腑,恢復身體本有功能,防病治病,強身健體,抗衰防老,益智醒腦,固本培元。明其心,見其性,若能持之以恆,便可安而不病,壯而不老,逍遙自在。

 

【保健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