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上乘菩提

布施 精晉

持戒 禪定

忍辱 智慧

  在佛經《菩薩本生鬘論》中,記載著好多個佛教故事,其中卷一中有「投身飼虎」、「尸毘王救鴿命」及「如來分衛」,三個關於  佛祖前生修行的真實故事。不久之前(癸未年七月廿七日), 龔壇主為我們講了這樣一段話:「  佛祖當年割肉餵鷹,千真萬確,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,成人之美,不然而然,不美而美……」。現在讓我們看看「割肉餵鷹」這個故事。

 

割肉餵鷹

割肉餵鷹圖1 割肉餵鷹圖2 割肉餵鷹圖3鷹逐鴿 割肉餵鷹圖4鴿求救 割肉餵鷹圖5 割肉餵鷹圖6割肉 割肉餵鷹圖7比較重量 割肉餵鷹圖8比較重量 割肉餵鷹圖9諸天震動 割肉餵鷹圖10

  很久很久以前,閻浮提(即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),有一大國,叫做尸毘(音詩披),下面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小國,國都在提婆底城。尸毘王仁慈愛民,憐憫天下芸芸眾生,百姓都生活得富足快樂。

  當時三十三天的天帝釋,因為人間佛法日滅,久已不見有菩提心的大菩薩出現,而有所悶悶不樂。長久侍奉旁邊的近臣毘首天子看在眼裡,忍不住問道:「天帝何以愁容滿面,唉聲嘆氣?」帝釋道:「你有所不知,我看世間已無精進於佛道之大菩薩,想世間佛法已滅,將來我亦不知歸依於誰,內心不樂吧了。」毘首安慰帝釋:「我聽說閻浮提有尸毘王,意志堅強,勇猛精進,奉行佛道,毫不鬆懈,將來必能成佛,解決你的問題。」

  天帝釋聽聞,非常高興,道:「那太好了。但這畢竟只是傳說,我們應當試他一試。我們就化作鷹追鴿,求他救護,試他一試吧!」毘首不解地說道:「對有菩提心的人,我們是否應當幫助他,而不是麻煩他,令他苦惱呢?」天帝於是說偈曰:「我非本惡意,如火試真金,以此驗菩薩,知為真實不。」

  於是毘首天子化作一隻弱小無助、畏懼害怕的鴿子,天帝釋化作一頭凶猛的老鷹,前後追逐,向尸毘王的宮殿而去。最後鴿子飛到尸毘王的腋下,向尸毘王哀求救助,而老鷹則飛到尸毘王面前,用人話說道:「我餓得不得了,飛了大半天才找到這鴿子作食物,請你快快還我吧!」尸毘王說:「我曾經立願救度一切眾生,現在這隻鴿子是來求我庇護的,我怎能將牠給你呢?」

  老鷹道:「大王,你說要救度眾生,但現在斷去我的食物,我不是也要死嗎?」大王說:「我給你其他的肉可以嗎?」老鷹道:「我只吃新鮮仍然溫暖的血肉。」

  尸毘王心裡想,為了救一命而去殺害另一命,如何合道理,這時候,惟有由我來代替牠,才能使其他的生命得到保存。於是取出了利刀,割下自己的股肉,以換取鴿子的生命。

  老鷹說:「大王果然仁慈,我相信你對眾生都是平等的,既然如此,希望你拿現在用來代替鴿肉的肉稱一稱,看是否跟鴿子一樣重,那我才能認為公平。」於是大王令人在中央用鉤,平衡掛起兩個盤子,將鴿子與肉各放一邊,看是否平衡。然而結果是鴿子的一邊重向下墜。於是尸毘王又再割自己身上的肉,一塊、兩塊……,但仍然是不及鴿子重。他接著便開始割兩臂上的肉、身上的肉,然而差不多割掉身上所有的肉,但仍然未能平衡。

  最後尸毘王試圖攀上稱盤,想以自己全身來換取鴿子的生命,但因為又痛又累,沒有氣力,終於支撐不住,跌倒在地上,失去了知覺。直到過了很久,尸毘王才蘇醒過來。

  想到剛才的情況,尸毘王內心痛苦地責備自己:「我一直要以救度眾生為己任,過去也嘗盡過三界輪迴的種種痛苦,今天是需要我的時候了,誰知在這關鍵時刻,竟然被這個身體所連累,不能做點好事來幫助眾生,我何以這麼懈怠呢?」大王這樣想之後,便咬緊牙關使勁站起來,雖然身體搖晃,但仍是盡力攀上了稱盤,這一刻他內心產生了從來未曾有過的喜足。

  就在這一煞那間,天搖地動,山河轟鳴,大地發生六種震動!連天上的宮殿也劇烈地傾搖!天神們紛紛走到殿外,踏著祥雲,俯視人間,看到一位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的大菩薩,出現在人間,各各感動得淚下如雨,飄下五彩繽紛的天華獻給尸毘王。

  這時天帝恢復了原形,站在尸毘王的面前,問道:「你做了千百年來罕見的苦行和功德,到底是為了什麼?你想在三界中當轉輪聖王,還是做天帝釋、梵王呢?」

  尸毘王道:「我所追求者,不是世間的虛榮福報,而是誓要成佛。」天帝又問:「你現在遍體鱗傷,痛徹骨髓,有沒有後悔這樣做呢?」大王道:「毫不後悔。」天帝說:「我看你全身顫抖,搖搖晃晃,氣息奄奄,卻說不後悔,有何為證呢?」

  尸毘王的聲音雖然微弱,但十分堅定,說:「自始至終,我連毛髮這麼少的悔恨也沒有,如果我說的句句是真話,那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初吧!」

  作完此誓,尸毘王的身體不僅復原,而且比原來更健康。這位尸毘王,原來就是 佛祖的前生。據佛經中 佛祖說過前面的故事後,說:「往昔之時尸毘王者,豈異人乎,我身是也。」 佛祖堅定地實行救度眾生的信念,連生命都可以奉獻,那麼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?正由於犧牲小我,成人之美的無量襟懷,結果完成大我,使自己的善德昇華,最後成為天人之師,又豈是偶然的事呢?

 

慈悲喜捨

  上乘菩提,普渡眾生,即菩薩心,其中具有四無量心,即:慈、悲、喜、捨。

  無量,是沒有邊際,沒有人我的領域,也不可計量。修真之士,立下宏願,行菩薩道,就要樹立四無量心。修習這四種心的時候,是對所有人,整個國家,甚至整個世界的眾生,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,都對他們慈悲喜捨,所以名為無量。

一、 慈(無量心):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。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樂,而忘記別人的痛苦,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,他愛護眾生,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,乃至對十方世界一切眾生,都希望他們沒有痛苦,能得到幸福快樂,不陷於憂悲苦惱的境地。他平等看待一切有情,猶如自己的親子,自視為慈父,呵護無微不至,無有窮盡,教他們修善解脫之道,增長他們的福慧,使他們得到快樂,此即是無量的「慈」心。

二、 悲(無量心):悲是一種悲憫可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。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,不顧別人的痛苦。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,他憐憫那些行為顛倒、作下惡孽的眾生,自己不避艱辛,不畏毀辱打罵,也要善言勸慰,為他們作種種布施,他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,盡量減滅他們的苦惱,更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,卻忘記自己的痛苦,憐惜無有窮盡,所謂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」這是悲心似海的弘願,為的是拔人之苦,此即是無量的「悲」心。

三、 喜(無量心):喜是歡喜,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,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。世人平常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,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、高興的事,而生歡喜心,很少見別人的樂事而生起歡喜心。更且有一部份的人,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,見人快樂,心裡則悶悶不樂,見人受難,心裡則暗暗歡喜。但喜無量心則不同,見眾生離苦得樂,修真行道,增長福慧,心中便喜不自勝,而就是別人的成就解脫,更勝於自己,也不生嫉妒,仍是滿心歡喜,而且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,就是冤家敵人,能有歡樂的事,平安順遂,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。這種平等善視一切眾生,為他們的得著而高興讚嘆,快慰無有窮盡,就是喜無量心了。

四、 捨(無量心):捨是捨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。不執著任何的眾生與事物,因為深知這一切都是遷流不居.永無實體,如同虛幻的,就是自身亦復如是,徹底止息一切貪瞋痴的意念。比如為善雖可樂,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,故應捨棄;無論做任何善事,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捨掉。如此則心量廣闊,心中不起任何激動,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覺,慈悲濟度無量眾生,摒除所有導致煩惱和窒礙解脫之法,心不存執著,故稱捨無量心

  昔年 佛祖在世時,有一個名叫提婆達多的弟子,曾經叛佛害佛。這個提婆達多因好酥膩食物,以致頭痛腹滿,發作時非常痛苦,不堪忍受,在呻吟中竟稱念:「南無佛,南無佛!」當時 佛祖在其住處禪定,聽到此音聲,即生慈心,以神通力至其住所,手摩提婆達多頭腹,並給他鹽湯,著其服飲,而得到病癒。這提婆達多以前曾叛佛害佛,但 佛祖不記冤仇而救他,以慈使其樂,以悲拔其苦,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,即是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的四無量心。

龔中成壇主於癸未年八月初四日勉勵我們:
內修性命,外積功德,把握時機,與時並進。上乘菩提,上乘智慧,無相佈施,無為而至,修真之士,看破凡塵,慈悲喜捨』無相是心無所著,視一切猶如虛空;無相佈施是雖然作了財、法、無畏等佈施,但都是隨緣而作,全不執著其中的形式,所謂無為而至,究竟做了什麼?做了多少?只要是「盡己所力,發自內心」「但求奉獻,不問報酬」,以後更不在心中留下一點什麼。另外加之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,都是 壇主向我們金蘭壇人提出要與時並進,提昇自己的德行,向上乘菩提進發的要求。

 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