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自皈依

  一年一度「紫霞施澤」功德圓滿了。在此,我們要衷心的感謝  師尊的恩澤,因為「 師尊慈憫,念及金蘭值事、壇生、善信先祖之靈、姻親故戚,塵緣未了,陰陽相隔,(而有紫霞施澤之舉,使我們得以)敘及十倫(鬼神之道、君臣之義、父子之倫、貴賤之等、親疏之殺、爵賞之施、夫婦之別、政事之均、長幼之序、上下之際。詳見壬午年講義),佈恩薦拔,法力無邊以無邊法力幫助亡靈超拔。(龔壇主癸未年六月廿一日乩文)讓我們為先祖亡靈、姻親故戚,得盡一點孝心。

  父母在世時孝順父母,照顧奉養,讓父母安樂,此所謂「事親養志」;父母不在時喪葬盡禮,祭祀惟誠,並推及父母之父母,及所有的先祖,此所謂「慎終追遠」;傳揚先人的美好品德、優良傳統,教育後人學習繼承、發揚光大,此所謂「傳誦先芬」、「垂裕後昆」。







無處不宜孝:孝是沒有環境限制的,即不在於是否在父母身邊。

無時不宜孝:也沒有時間條件限制,即不在於父母是否存歿。

無事不宜孝:不論什麼事都要守孝道,我們待人接物處處都可體現孝道。

無人不宜孝:不管什麼地位身份都需要盡孝。

  讀上面紫霞施澤祭文,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份孝敬父母先祖的孝思和雍穆氣氛。為人子女盡自己的孝道,是天經地義的,沒有條件的,因為沒有父母,就沒有我們的今天。 呂純陽師尊曰:「無處不宜孝,無時不宜孝,無事不宜孝,無人不宜孝。」(《孝誥》)即是任何時候環境,都可以而且亦應該盡孝。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,我的行為,算不算盡了孝呢?

  古代聖賢出於真孝,故此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格,他們除了自己內心愛敬父母,生活上奉養父母,還會要求自己外在的言行舉止,做到處處端正,而不讓別人批評指責,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覺得,自己行為上的胡作非為,會令自己被人責難,間接亦令父母蒙羞,這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。(孝之三等,詳見《孝經課程第6頁》)








  孔夫子曰:「夫孝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對有更高道德品質要求的朋友,提出了孝的完備,除事奉雙親外(始於事親),進一步要在自己的崗位,做好本份(中於事君),最後則是完滿自己,使自己的言行舉止,處處皆可為別人的榜樣和模範(終於立身),彰顯父母,令祖先皆感光榮,即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孝之終也」。

  以上所說的孝行,在我們道門,統稱為「凡孝」。  師尊經常跟我們分析,孝有凡孝、聖孝之別,那是勉勵我們,既然行孝就要徹底,不要只走一半,而應該向聖孝努力。什麼是聖孝?那就是向道、入道、修道,「一子入道門,九族皆歡欣」,「一子得道,九族超升」,入道可令九族歡欣,得道可令九族超升,在孝的層次來說,這是真正徹底的孝,是完滿無暇的孝,是無與倫比的大孝。我們真正孝敬父母的朋友,為何樂而不為呢?

自皈依

  立志行道之人,必須先要作三番自我的歸依,以表明心志,從此竭誠向道,並以大道真理和 師尊訓誨,作為自己身口意活動的指南,增加自己的智慧、力量,尋求解脫,此稱為「皈依道、經、師」(詳見《因果課程》第13頁),亦稱「三皈依」,或簡稱「三皈」。這裡的「皈」字,當中有個反,是回歸的意思,有個白,是清淨之意,「皈」字即是反黑為白,也就是將污染轉成清淨,重回正道,亦有如迷途之人回歸母親懷抱的意思。

  皈依的正式叫法,是「自皈依」(自歸依)。為什麼說自歸依呢?因為真正的皈依,必須發自內心,真心自願,由自己立定志向,絕不可以勉強。皈依不是為了得到福報,更不在於形式和規儀,以及口頭的承諾。因此,即使經歷了莊嚴隆重的儀式,若非誠心自願向道,只是勉為其難,或者因為別人推薦鼓勵,但自己沒有立志,便不算真的皈依,所以在未有「自皈依」的條件和能力者(比如小朋友、思想尚未成熟者),或者家中雖有人皈依但自己卻沒有立心「自皈依」,都不應視為已經皈依。另外在皈依之後,又生退心,不跟隨先前所皈,這種退心的狀態,亦已可說再不是真正皈依了。

  師尊的救世慈舟(救生船),並非人人願意搭乘,這真是令人唏噓的事。真正的皈依,不但要他自願,而且更要他時刻自覺、自持,否則便毫無意義,只是自欺欺人的鬧劇,只會令人恥笑,因這緣故,皈依的實在叫法是「自皈依」。

八正道

  下決心修真行道,便要知道什麼是修真,那就是修改自己的心性(改惡從善:皈),同時增長自己的慧命。那些不包含修改自己心性的做法,健身的只能說是運動,練氣的只算是氣功。向道為的是要超脫生死,止息痛苦,消除煩惱,改惡向善,使智慧得到增長。這就要依從八個準則,即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和正定。 龔壇主勉勵我們:「修真行道,貴於勤修苦煉,勇猛反省,行八正道。(癸未年六月廿一日)

正見:知有仁義,知孝父母、五倫八德,知有仙真佛聖,知有三世因果、善惡禍福,知道「苦集滅道」四聖諦,不執著於空或有(色即是空)、苦或樂,遠離顛倒。

正思(思考):思學問,思行善,思貞義禮和,不思邪念惡意,不受淫慾操縱,不起貪嗔痴之想,不損自己及他人操守,而思增長自己及他人之正見,遠離顛倒,謂之正思

正語:遠離妄語、綺語(低級無聊鄙俗)、是非讒言、不惡罵、不兩舌(使人不和)、不作戲論(不敬、作偽),不謗正法(批評仙佛所說真理、方法及指責天地不公等),怨天尤人,語常清靜。

正業:不作殺、盜、淫、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業,以及對並不一定是惡(如煙酒及服食迷亂心智的物品),但能成為作惡的因緣,也同樣戒絕不作,務使自己所行之業皆正,又稱正行

正命:求財以道,不貪苟且所得,捨棄不正當的職業,遠離一切與殺、盜、淫、妄和迷亂人心有關的謀生方法,只以增長自己與他人的福慧有關的事業為生計,謂之正命

正精進:立志努力,不斷去除已生起的邪惡品性,未曾生起的禁之於未發,而對未生起的優良品德,速令生起,並保持和增長,以至完美。一切努力都適時恰當,盡力而為,又不強求速成,謂之正精進

正念:(念是隨事隨物而起的,與正思不同)不嫉妒、不恚音位怒,無分別心、人我心,保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。更能明白世間一切,無常無我,只有念念不忘行道修真,努力求得解脫,以離苦得樂,謂之正念

正定:攝心不亂,專注一境,心常靜定,並在定中以正道來引發、駕馭靜定的力量,增長自己與他人的慧命,遠離一切邪僻妄想,只住於清靜無為之中,謂之正定

 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