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精晉勤專久

行六度的好處

  六度般若」這救渡眾生的法船,是怎樣給我們智慧、力量,使我們渡過生死苦海,獲得解脫,到達成仙成佛的彼岸的呢?。

  原來阻礙我們得到真道的原因,不在外部,而在於我們自己的「妄心」妄是狂亂的意思, 道祖說:「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為有妄心(《清靜經》,下同)。「妄心」因為物慾(包括由之衍生的富貴、名利、地位、權力等)的執著、貪求而來(「人心好靜,而慾牽之」)。妄心帶給我們無窮盡的煩惱(「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。既驚其神,即執著萬物心為物牽。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。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)。人在煩惱中產生痛苦,便擾亂自己的身心,犯下錯誤的行為,污辱自己的靈性,永遠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沉淪(「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,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」。)

  我們修真,其中關鍵之處,乃在於能否克服我們的「妄心」,當我們的「煩惱、貪求、執著」減少一分,就是修真的功夫進步一分。「六度般若」的好處,就在於非常具體地清掃由「妄心」帶來的各種煩惱執著。這六法對治的是凡人六種最劣的劣根性,即:慳貪污染不淨嗔恚忿懣怠懈懶惰散亂愚痴顛倒。努力行持六度,就能徹底「澄心、遣慾」,做到「六慾不生、三毒消滅」,不怕各種魔難,最終踏上成仙成佛之境。

布 施

布施,是個人一種犧牲、奉獻,包括以金錢、精神、時間、力量等作廣泛的施捨。能把自己的財物視為身外物而施之於人,或獻出自己的力量、時間、精神,以至於生命,去做有益於大眾的事,成就他人,即是上乘菩提,是崇高的菩薩心腸的行為。

布施之中,以教人修真,改惡行善為最高, 龔壇主曰:「善事之多,無窮無盡。言善視善聽善行善,財施法施無畏施,行善不一定須要財施。施比受更有福,施恩莫望報,盡己所力,發自內心,沒有計較,默默耕耘,但求奉獻,不問報酬,無聲無色,無人無我,天知地知神仙知。行善之真意,義不容辭,救人危急,勸人從善,利益大眾,眾志成城,眾望所歸,福有攸歸」。(三月廿六日)

六度之首,能除慳、貪。
不希望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,這是人之,所謂惜物不捨;喜歡得到別人的東西,這是人之,所謂貪得無厭,人心不足蛇吞象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往往習染了很多的慳貪,靈魂深處都在計較自己的利益,想很多辦法獲取利益好處,而不捨得付出,這使我們造出很多罪孽,也種下未來業報之因。
要去掉這種慳貪之心,就必須行布施,我們能施捨得出去,慳貪的毛病就借著布施而慢慢消除。今天我們各位特別是我們的值事,施捨時間、精神去為道觀、為眾生服務,研究道理,教人煉功行道,參加各種工作和所須要的會議,布施金錢給道觀作經費,印善書、贈醫施藥,為各種活動作大小事務,搬搬抬抬,「身水身汗」,表面上是損失了,但換來的是不可思議的功德,由是本性就趨向光明。反之如果施捨不出,只想取得好處,祈求得到福報,卻不想作什麼努力和付出,那就會走向慳貪,越貪越貧,自性就越黑暗,所謂「貪污」了(貪的越多,本性便越污穢)。
我們只有在各種布施之中,才能斷慳貪執著,不為各樣財物、時間、精神的流失而苦惱。無輕慢
(尊重受施者,不要以自己布施於人,就當作恩賜而輕視和傲慢他人)、無後悔(不會事後怨尤、產生悔意)的布施,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,自身也快慰莫名(助人為快樂之本),與受施者同樣歡欣,並種下未來富貴多能、常得人天扶助之因果。但布施需要智慧,因為現今世界是惡濁之世,明白整件事件真相實情的布施,才能達到幫助別人的效果,這是必須要注意的,否則造成反效果,便失去布施的意義了。

今年三月九日, 龔壇主談到本觀一年一度舉行的同人大會,曰:「本觀週年大會稍後召開, 余望大家各盡所力,力所能及,真情流露。六度般若,布施之義,幸勿誤解。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發自內心,無為而至。心性至大,無以崇之,崇高品德,脫俗無塵」,指出布施必發自內心,奉獻自己,毫不計較,才是崇高脫俗的行為。

持 戒

持戒就是持齋守戒,這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能夠避免污染不淨,保持玉潔冰清。持戒不僅對個人非常重要,且對整個道門的尊嚴和名譽也極為重要,因為個人破戒的行為,可以敗壞一個群體。要知道,當我們發下終身誓願,皈依道門的時候,特別是擔任神職,就已經將個人交給道門,自己的言行舉止,已經與道門的榮辱相與共,不能因個人的喜惡影響整體,所以必須小心慎重。持戒不僅是「三皈五戒」,還有其他的戒律,並包括守法的意思。世間的法律、道德、風俗習慣,每個時代不同,每個地區不同,每處社會不同,修道人遵守當地法律、道德、風俗,不參與影響破壞社會和諧的活動,也是持戒。關於持戒,日後還有另一角度的討論。這裡暫緩不談。

忍 辱

能除嗔恚(音位,惱怒、怨恨)忿懣(不服、怨憤)。眾生最容易發露的毛病,往往是在人際間缺乏度量,斤斤計較,怨恨忿怒,內心時生不滿,這也是修行的最大障礙,於人無益,於己有損,輕則令自己心意煩燥,重則肝目受傷,而且將以往的善業功德,一下抵銷。有些修行多年,在各方面都成為道門、社會、人群的模範榜樣的人,竟也會因為一些不合意、違逆自己想法的事情,生起忿怨之心,「黑起口面」,甚至火爆發脾氣,於是「一把無明火,燒盡功德林」,而致「千年道行一朝喪、一失足成千古恨」。我們每一位壇生、值事,都應該像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一樣,非常小心防範這種危險的事發生。
防止和避免嗔怒,靠的就是忍辱。這裡關鍵的是「」字,「」是把利刃插在心上,還要耐得住的意思。忍並且能夠培養人的耐性。我們對困難的情況能忍,對不如意的環境能忍,面對逆境和惡人的迫害,都那麼勇毅,不屈不撓,為什麼反而在一點點不合意的事情面前,就不能忍,而生嗔恚、忿懣呢?所謂「愚痴生嗔怒,皆因理不通」,這是內心的執著還未放下的緣故。

精 晉

能除鬆懈、怠惰、散漫人有一種容易懶散鬆懈的惰性,這也是人的劣根性,不能長期堅持,稍遇困難,就會退縮,還原諒寬恕自己。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,不做壞事。所謂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,所以 壇主說「修真行道,貴於勤專久。…不勤者,始美而終敗,始樂而後憂」,勉勵我們「恆心毅力,不可怠懈,立定腳跟,一息尚存,矢志不移*」。(五月十六日)

「放屁」的故事

 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,好研佛法,住在江北,與對岸鎮江金山寺方丈佛印禪師是好朋友。

  一次,蘇東坡寫了一首詩:「稽首天外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表示自己在佛法的修為方面,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,連八風(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)都不能動搖他,蘇東坡立即派人把這首詩帶過江送給佛印看,認為佛印會非常讚賞。

  當他派去的人回來時,帶給他的是信箋背後佛印寫的四個字:「放屁、放屁」,這可把他氣壞了,暴跳起來,立即坐船過江,大興問罪之師,要找佛印評理。

  佛印對盛怒的蘇東坡的連番責問,只是微笑著,待蘇東坡停話的時候,才吟誦道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蘇東坡一聽,連呼「上當」。的確,八風都吹不動的人,應該是一切榮辱毀譽都不為所動,現在一句放屁就忍不住,過江來評理,還算什麼「八風吹不動」呢?

 

【上一篇】   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