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和氣致祥 |
前面我們講『禮』,要安守自己的本份,遵守規矩,那是一種克己的功夫。不合禮的不看、不聽、不說、不做(非禮勿視、聽、言、動),我們一條條來實踐,即使是小事,都如此實行,慢慢就可培養自己的心中的力量。積年累月,這個人心中的力量,可以影響別人,影響社會。由自己做起,卻可以影響別人,這就是立己化人的道理。 『禮』是一種品德修養,在自己是內心的謙虛,對別人是衷心的尊敬,最終使人與人的相處,進入一種最調諧的狀態,所謂人和。《論語》中說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」『和』是『禮』之後的結果,特別是道門中人,明白天地間的真理,洞悉陰陽五行,並且努力修真,涵養自己,本來就應是人群中的精英,是社會的榜樣,所以亦應該是最懂『禮』,也是待人最『和』氣的。『禮』和『和』是兩把秤,可以稱量一個人的品德修養,更可以稱量一個修道人功夫的深淺真偽。有些宗教人士,滿口宗教教義,聲聲菩薩心腸,但卻不尊重別人,非我族類,更是大加排斥,態度惡劣,由此而令別人對該宗教產生誤解甚至厭惡,我們道門中人對此應該引以為戒。 和:融洽、團結、合作 我們先研究一下『和』的字義 |
![]() |
這是殷和周初一種三足青銅器皿,圓口,深腹。為酒水調和之器,用於調校酒的濃淡。故盉有把不同的東西調和的意義。 龠音若是一種古代樂器。「龢」便借指聲音相應,音韻和諧、協同、適中、恰到好處(禮記曰:「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)的狀態。 |
綜合『和』的意義,大約有:
|
|
和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世上萬物,互相依存,故彼此需要以『和』來共同相處。《易經》說: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。」這是說,天地有好生之德,這個德是世上最大的德,故曰大德。天地對於萬物,均一視同仁,給予均等的生命條件,並沒有對什麼東西特別照顧、特別偏私。故此「天之道」,就是「仁道」,萬物只有和平共處、互相愛護(仁)的道義,沒有爭鬥爭執的理由。然而事實是,從來只有萬物自己起爭執,自己製造不和,自己破壞自己在天地之間的關係,以至危害自己的生存。
天地之間,『和』是極其重要的。 龔中成壇主曾經跟我們專論『和』的重要性,曰:「天和則星辰位焉,地和則萬物育焉,人和則天下治焉。和光同塵,和之義大矣哉!」(庚辰年三月十二日)相反天、地、人如出現不和,便是《陰符經》所言:「天發殺機,移星易宿;地發殺機,龍蛇起陸;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。」(如果天有不和,則陰陽四時、日月星辰的運行,就會顛倒錯亂;地有不和,山川河嶽就會崩敗震裂,生靈萬物就會遭受災劫;人有不和,就會出現天翻地覆的大變動。)
龔壇主接著通過「五倫」,講述『和』是何等重要:「君臣和,邦國治;父子和,父慈子孝;夫婦和,相敬如賓,家齊興旺;兄弟和,兄友弟恭,同心協力,其利斷金;朋友和,不爭不鬥,義薄雲天,和氣致祥,和氣順景。」由此可見,我們在「五倫」的關係上,雖然分別有「忠(君臣)、孝(父子)、順(夫婦)、悌(兄弟)、義(朋友)」等各種準則,但中心其實就只是一個『和』字。
『和』是這麼重要,只有『和』,萬物才能各自舒暢地存在生長,因為這符合「天之道」,也就符合「天律」。是以 龔壇主繼續指出:「人和得天助 |
和:也是凝聚和包容 |
| |
|
龔中成壇主以陰陽五行、仁義道德來剖析天地萬物必須『和』的道理,曰:「天厚春夏,地沃東南。一事一物,難令其全,美不盡然,不然而然,不美而美。」(壬午年八月初九) 特別強調「以道德和秋冬,以人和植西北,揚道成其全,傳法完其美」…… (未完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