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蘭觀修身講義 —— 主善為師、貞義禮和

壇旨『主善為師、貞義禮和』是入道之士奮發、精進的『利器』

  入道之士,不再等同一般凡夫,他們在仙佛的教育下,開始了解大道真理(不同程度地),知道通過修行(修改自己的行為)可以提昇自己,努力下去,最終可以渡過生死苦海,超脫輪迴,登於彼岸。這也是我們金蘭壇人的努力方向。但是我們也須要明白,由初入道門至真正消滅無明(無無明)轉識成智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其中特別是修真靜坐以外的大部分時候如何修持自己,是極重要的問題。

修心要先研究心的活動情況

  俗世的人,在日常的生活中,看似神智清明,其實他們大部分時候,都處於思潮起伏、心波洶湧中,心識紊亂,空虛迷惘,患得患失,沒有片刻安寧集中,好像掉了杖、失了舵的船,漂浮不定,由外緣主理它的際遇,受物質世界牽著鼻子(遇善緣便引發善的行為;遇惡緣便引發惡的行為),而處在苦樂善惡不定之中。這種自己不能主宰的現象,稱為『心為物轉』;

  更嚴重的情況,是他們面對日常生活各種事物,常以藏於心識中(由多生多世所作數不清的業而)積下的品流習氣,機械地、慣性地做出種種身口意的活動。(遇到與從前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物,便起雷同的反應,生出某些感受,作出某些行動;若遇全新的外境,心智清明的便會思考謀求解決,而心智未開的則任由起伏的思潮,讓較強的意念湧現,不經理智分析便發動於言行,即使有時明知不對也仍然照做,不應講的又講)這種重複的行為和反應,往往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,影響人對外緣的反應,其慣性之強,以致眾生雖想作出改變,也覺得無能為力,這就是第六識意識的慣性作用(其他五識是眼耳鼻舌身)

無明
眾生尚未覺悟,對大道真理處於無知、置靈性生命於顛倒、認塵世物慾為真實,及愚痴妄想的執著,使他生活在昏闇不實的狀態,是謂無明。

轉識成智
道門中人修行圓滿的時侯,污染已除,心識徹底淨化,不再受物慾所纏、虛妄所惑。從前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錯誤認識和見解,現在經已糾正;從前的妄想顛倒,現已祛除;從前對人對我的分別和執著,真正放下;從前的業力受報圓滿,再無牽制而得到自由。他對一切事物,當下便知它的本體實相,所有的心識活動,都與最高智慧契合,絕無謬誤,內心清靜無垢,超越一切束縛,此謂轉識成智。

在《列子》中有一個「亡斧者」的故事,說有人丟失了斧頭,開始懷疑是鄰居的兒子把它偷走的,於是留意觀察,看他走路,覺得像小偷;看他的面容和神氣,更覺得像小偷;連聽見他講說話,所有的動作、舉止,也是小偷的樣子。後來這人從山間發現了自己的斧頭,再看鄰居的兒子,無論走路、面容、神氣、說話、動作、舉止,一絲一毫都沒有小偷的樣子了。

識神主宰的表現:受制於物、慣性用事

  由上所知,人心的活動,看起來以為是由自己主宰,但深究卻往往是外物、外緣牽引(因之引動七情六慾),再或是被意識的慣性作用控制(生出思想反應,做出各種言行舉止),自己其實主宰不了自己。這種情況,即使已經入道的道門中人,也是不可避免經常的發生。本來,人有能夠思考審量的第七識,去分辨什麼事當為不當為,但人不愛思考的往往比愛思考的多,以致讓位給六識自作主張。而且七識易使人生「我執」,起你我的分別,爭強鬥膀,妄念頻頻,以致惡性循環。 龔中成壇主有言:「修真之士,首重去慾,欲去其慾,先去其傲(傲屬於第六意識其中「煩惱」部分所具有的慢,其他為貪、瞋、痴、疑和不正見)。傲者必敗,謙虛自益……,識者愈深(這種傲慢的意識愈深,則自視自己愈高,表現出來則常常是自以為是,看不起他人),自視愈高,自以為是,捨本逐末。(辛巳年五月十八日) 多次提醒我們「不要輕視自己,也不要看不起他人」,要「不執形相,不被物牽,一塵不染,一絲不掛,順其自然。……(辛巳年八月廿八日)這都說明我們的弱點所在。

治心、制心,集中心力

  人心的這些活動,影響了人的心智,把我們拖累。我們上次討論如何在善字上下功夫時提出,不要讓人心「識神」用事,而要由天性良心用事。修道之士要做自己真正的主宰,不受外物外緣的牽引,不被意識的慣性作用控制,止息洶湧的心波,就要學習治心、制心、提昇心力,培養思考的能力。 龔中成壇主多次指出「一切惟心」,人的「心力」「人識」才是「根本所在,己身俱足,不須外求。反省自己,捫心自問,心高氣傲,心平 (則)氣靜,靜定之功,是曰修真。(辛巳年五月十八日)又提醒曰:「謹言慎行,言猶在耳,修真行道,豈能有忽。一股無名火,燒盡功德林,小心因此千年道行一朝送。

  一、治心之法,首要通過修真。心識的力量,由控制妄念後產生。修真,必須一步步達到『止』(止息貪瞋痴妄念,《大學》說『在止於至善』)、『靜』(靜中生真智慧,永離愚痴顛倒夢想)、『定』(心力極度充沛集中,使變成『物為心轉』,故此可奪造化) 的境界,人的心識才能醒覺,產生大智慧,而真正消滅無明,轉識為智。

  二、持戒。三皈五戒,是入道之士的基本戒;『主善為師,貞義禮和』,是金蘭觀壇人的規戒,也是我們奮發、精進的『利器』,是能幫助引導我們遠離惡業而設立的規矩。持戒,能在一切身口意的行為上,幫我們保持清淨,離開污垢,不犯惡業。所以我們如果有不善的地方,應立即離捨懺悔,誓不再犯,如此久而久之,自能精進,離惡業而生善業。

  三、誦經。誦經的力量,不是在於聲音的好聽、文字的整齊,乃在於參與者的心力。所以,對誦經要有嚴謹的態度, 龔壇主囑咐我們「齋口齋心,心性至上。(今年四月廿二日)這就是要我們用虔敬誠摯的心,專注於聖人之言,持續不斷,使意念深入心中,令心去轉物,這是鍛鍊我們心力的極好方法。

 

 

 

以「貞義禮和」為任何時侯一切行為的準則:   (未完)

貞義:處事必守正道,堅守原則  禮和:互相尊重,團結起來

 

【修身課程目錄】    【主網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