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表為德行、學問的模範和榜樣

「道」的傳承依靠「經」和「師」,故此師的崇高在於傳道,而要能夠傳道,師就必須在德行和學問方面,都能為人師表,做學生的楷模。所謂師表,本身就包含著為人效法的含義,師者範也,表者儀也,即是人們效法、學習的榜樣。古人云:「師者,人之模範也。(《法言˙學行》)又說:「師也者,師其道與德也。道之高,德之至,從而師之。(《願學記》)就是說,師之令人效法,值得人們學習和推崇,就是因為他的道德學問高於一般人,可以跟從效法他。

古人這樣制定,「凡學校之師,不論鄉學、國學、太學,決當以德行學問為主。德行學問高於一鄉者,即聘為鄉學之師;德行學問高於一國者,即聘為國學之師;德行學問高於天下者,即聘為太學之師」。(《思辨錄輯要》)換言之,師是社會最優秀的人才,國家的精英。我們金蘭觀遵奉 壇主指示「出師有命」,希望大家能夠努力互勉,做社會人群的榜樣和表率。

 

師是傳授大道的人,所以尊師即是重道,重道必然尊師。《禮記˙學記》中說:「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」什麼叫做嚴?嚴就是尊敬的意思。只有尊敬老師,才是尊崇大道、服從真理的態度。認真對待和接受老師傳授的道德和知識,是認同老師傳授的文化,和對老師辛勤教育的報答。

重道即是對道的尊崇和追求,人之高於動物,貴為萬物之靈,乃在於有道德、智慧和學問,所謂有「文化」。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世人之模範,文是德的總名,是善、是美也;化是教行,以德感人而使人效法。師就是行教化,使人向美好的品德效法的人,感化社會的各個成員,培養他們的良好德性。故此一個社會,對待老師的態度,古人認為是社會國家興衰的指標。《荀子˙大略》云:「國將興,必貴師而重傅;國將衰,必賤師而輕傅。

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導,聰明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好謀奪別人的東西;勇敢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竊取別人的東西;有才能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作亂;有觀察力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發表奇談怪論;善於辯論而不遵守禮法,就一定會花言巧語、狡辯詭辯。反之,人如果有老師的教導,聰明而遵守禮法,就能夠很快通達事理;勇敢而遵守禮法,就能夠很快樹立權威;有才能而遵守禮法,就會很快有成就;有觀察力,就能迅速了解情況;善於辯論,就能很快作出結論。所以有老師的教導,而又學習禮法,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;沒有老師的教導而又不學習禮法,則是一個人最大的災難。人如果沒有老師、不遵行禮法,就會放任本性、任意妄為;如果有老師而遵行禮法,就會尊崇教育並學習禮法,依循真理來辦事。

尊師故事

這是東漢光武帝和漢明帝尊敬老師的真實歷史故事。

漢朝的時候,有一位學者名叫桓(音援)榮。在建武十九年的時候,他已經六十多歲,才開始在大司徒府擔當官職。當時,光武帝的第四子,即後來成為顯宗皇帝的劉莊剛剛被立為太子,光武帝打算為他選擇一個好的老師,就選拔了桓榮的學生何湯,給太子講授《尚書》。一次,光武帝與何湯隨意地閒談,問到他的老師是誰,何湯說自己最初師事的老師是桓榮。光武帝聽了,馬上召見,並叫桓榮講解《尚書》。由於桓榮的學問很高,講解得狠精采,光武帝相逢恨晚,馬上授以官職,賞賜他十萬錢,並叫他進宮給太子講課。

太子劉莊就是後來的漢明帝,他十歲的時候已能通曉《春秋》,光武帝對他的才能很是驚奇,所以給太子找的老師必須很有學問和才能,而桓榮是光武帝覺得最勝任的。桓榮除了給太子授課,光武帝每當進行朝會的時候,還常常叫桓榮在公卿大臣面前講說經義,講課之後,光武帝沒有一次不讚嘆不已,說:「我得到你真是太晚了」。

光武帝和太子對桓榮這位老師非常尊敬,有一次桓榮病了,太子早晚不斷派人來問候病情,帶來很多貴重珍奇的食物和用品,並且告知桓榮放心養病,不要擔心家裡的事情,即使萬一有甚麼不測,也會給他好好安排。後來桓榮的病好了,就又繼續給太子講課。

太子即位為帝後,以師禮侍奉桓榮,並且提拔了桓榮的兩個兒子擔任公職。這時桓榮已經八十多歲,他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了,多次上書請求退休,每當這種時候,皇帝就對他多加賞賜。漢明帝有一次親臨太常官府,讓桓榮坐在西面老師的位置上,面前擺設桌子等一應物品,然後召集齊包括自己的弟弟東平王在內的文武百官,並加上桓榮的學生一共好幾百人,由明帝帶頭親行弟子禮,在發言的時候必定先說「老師在上」。集會後,明帝並將所有的禮器用品都賞賜了桓榮。他受到皇帝的恩寵禮遇,無人可比。

永平二年,明堂、靈台、辟雍三宮剛剛建成,明帝又拜桓榮為五更(元老官名),第一次舉行過隆重的養老禮(一種古禮,對具有特定資格的老年人按時供給酒食)之後,明帝就親自引導桓榮及其弟子登上講堂,並且親自進行有關解說。之後又封桓榮為關內侯,食邑有五千戶。

桓榮每次生病,明帝都派使者去慰問,派出的太官、太醫往返在路上,絡繹不絕。桓榮後來病情加重,上書向明帝謝恩,請求退還爵位和土地。明帝就親自到桓榮的家中,詢問老師的生活起居情況,當他到了桓榮居住的大街,就下車步行,抱著經書向前走,眼含淚水來到老師的床前慰問,陪伴老師很長時間,才戀戀不捨地離去。從此之後,所有官員前來慰問病情,就再不敢乘車來到桓榮的門口,而是遠遠地步行過來,並且都拜倒在桓榮的床下。桓榮死後,皇帝又親自為老師穿著喪服,親自送葬,在首山的南面賜給桓榮一塊地作墓地。作為一個天子,竟然如此敬重他的老師,數十年如一日,對老師關懷備至,加官進爵,關懷生活起居,照顧老師的家庭成員,這種尊師的態度,為世人稱道。

 

 

  【修身課程目錄】         【主網頁】